目錄

十九樓的那些日常風景
每次搭電梯到十九樓,總會遇到那個愛聊天的管理員阿伯。他總說:「十九樓好啊,不高不低,颱風來不怕淹水,地震來也不會晃得太厲害。」確實,住在這個高度剛好能避開低樓層的潮濕,又不會像頂樓那樣曬得讓人受不了。
說到十九樓的住戶們,可真是形形色色。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隔壁的鋼琴老師,每到週末下午,她的學生們就會來上課。雖然偶爾會聽到彈錯的音符,但那種生活感反而讓人覺得溫暖。樓下18樓的住戶還曾經上來抗議過,不過後來聽說他們家小孩也開始學琴了,真是有趣的轉變。
樓層特色 | 十九樓優點 | 十九樓缺點 |
---|---|---|
視野 | 看得到遠方山景 | 有時候霧霾太嚴重 |
噪音 | 比低樓層安靜 | 電梯聲偶爾聽得到 |
採光 | 陽光充足但不會過熱 | 西曬時要拉窗簾 |
最近十九樓搬來一對年輕夫妻,他們把原本的三房改成兩房,做了開放式廚房。每次電梯遇到都會聊上幾句,他們說最愛十九樓的view,晚上可以看到整座城市的燈火。不過我倒是覺得,十九樓最棒的是那種剛剛好的距離感——不會離地面太遠,又能稍稍抽離日常的喧囂。
記得有次颱風天,整棟大樓停電,我們這些十九樓的住戶反而聚在樓梯間聊天。有人帶了蠟燭,有人拿出珍藏的茶葉,那晚的十九樓特別有人情味。現在想起來,住在同一個樓層的緣分真的很奇妙,明明只是電梯裡的點頭之交,卻能在特殊時刻成為彼此的依靠。
誰住在十九樓?揭開高樓層住户的神秘面紗,這個問題總讓人充滿好奇。在台灣,隨著都市發展,越來越多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十九樓這樣的樓層不再罕見,但住在上面的人們卻常常被貼上各種標籤。有人說高樓層住戶非富即貴,也有人覺得那裏空氣好、視野佳,是追求生活品質的象徵。到底實際情況如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首先,高樓層住戶的組成其實比想像中多元。根據最新調查,台北市高樓層住戶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類型 | 比例 | 主要特徵 |
---|---|---|
企業高階主管 | 35% | 注重隱私,常需要居家辦公空間 |
退休人士 | 25% | 偏好安靜環境,重視景觀與採光 |
年輕家庭 | 20% | 追求新建案設施,重視學區與安全性 |
投資客 | 15% | 長期持有或短期出租,較少實際居住 |
其他 | 5% | 包括藝術家、SOHO族等特殊職業 |
住在十九樓的生活其實有不少優點是低樓層無法比擬的。最明顯的就是視野開闊,天氣好時可以遠眺101甚至陽明山,晚上更能欣賞城市夜景。空氣流通性也比較好,尤其對過敏體質的人來說,遠離地面塵埃確實能改善生活品質。不過高樓層也有不便之處,像是遇到電梯維修時就得爬樓梯,颱風天搖晃感會更明顯,這些都是住戶們需要適應的地方。
有趣的是,高樓層社區往往會形成特殊的鄰里文化。因為住戶數量相對少,大家反而更容易熟識,不少社區十九樓的住戶會自組LINE群組,分享大樓資訊或是約團購。有些住戶甚至發展出輪流舉辦下午茶的習慣,利用公共空間的景觀台相聚。這種緊密互動的模式,在低樓層住戶眾多的社區反而比較少見。
十九樓的夜景有多美?在地人帶你看台北燈火
說到台北的夜景,十九樓的高度剛剛好,不會太高到看不清細節,也不會太低被建築物擋住視線。站在這個高度望出去,整座城市的燈火就像被撒在地上的星星,信義區的101大樓閃著不同顏色的光,遠處的陽明山像一條黑色的龍靜靜趴著,腳下的車流則像流動的金色小河。這種時候最適合拿杯熱茶,慢慢欣賞這座城市白天看不到的另一面。
台北幾個經典的夜景觀賞點各有特色,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比較表給大家參考:
地點 | 高度 | 特色 | 適合時間 |
---|---|---|---|
象山 | 約180公尺 | 看101最近的角度 | 日落後1小時內 |
陽明山文化大學 | 約300公尺 | 俯瞰整個台北盆地 | 晚上8-10點 |
大直美麗華 | 約100公尺 | 摩天輪與城市燈光結合 | 平日晚上 |
自家十九樓陽台 | 約60公尺 | 穿著睡衣就能看,最chill | 任何時間 |
其實在台北要看夜景不一定要跑遠,有時候家裡陽台就是最好的觀景台。特別是夏夜裡,十九樓的高度剛好能感受到微風,又不會被低樓層的噪音干擾。看著遠處的燈光一盞盞亮起來,大樓的輪廓慢慢消失在夜色裡,那種感覺真的很特別。信義區的辦公大樓通常到晚上九點都還亮著燈,看著那些燈光,你會忍不住猜想裡面的人是不是也正在加班,還是站在窗邊跟你看著同樣的風景。
如果運氣好遇到天氣晴朗的日子,從這個高度甚至能看到更遠的地方。我有次就清楚地看到淡水河口的漁火,還有關渡大橋上的燈光像一串珍珠掛在河面上。這種時候真的會覺得,住在台北雖然常常抱怨房價高、生活步調快,但能擁有這樣的夜景,好像也值得了。
最近房市討論度超高的一個話題就是「為什麼大家都想買十九樓?高樓層房價大解析」,其實這跟台灣人的購屋習慣和建築法規都有關係。高樓層不僅視野好、採光佳,更重要的是在風水上被認為是「居高臨下」的好格局,特別是19樓這個數字在華人文化中帶有「長長久久」的吉祥寓意,難怪會成為搶手貨。
說到高樓層的優勢,最直接的就是生活品質的提升。住在高處不但可以遠離馬路噪音,空氣流通性也比較好,夏天比較不會悶熱。而且現在新建案的公設比都很高,買高樓層等於是用差不多的錢享受到更好的居住環境。不過要注意的是,高樓層的單價通常會比中低樓層貴上不少,每高一層大概會多個0.5-1%的價差。
樓層區間 | 平均單價(萬/坪) | 優點 | 缺點 |
---|---|---|---|
1-5樓 | 45-50 | 價格實惠、進出方便 | 噪音大、隱私性差 |
6-15樓 | 50-55 | 性價比高、景觀適中 | 可能被前排建築擋住 |
16-25樓 | 55-65 | 視野開闊、採光佳 | 價格高、等電梯久 |
26樓以上 | 65-75 | 景觀無敵、隱私性好 | 單價最高、風大 |
除了樓層本身的條件外,現在很多建商為了讓高樓層更有賣相,會把最好的建材和設計用在頂樓以下的樓層。像是19樓常常會被規劃成「景觀樓層」,陽台加大或是用更好的氣密窗,這些細節都會反映在價格上。另外消防法規也有影響,超過16樓的建築要設置更多的安全設施,無形中也增加了建商成本,這些都會轉嫁到房價上。
買房時除了考慮樓層,周邊環境也很重要。如果前面有更高的大樓,就算買到19樓也可能被擋住視線。建議看屋時要多注意棟距和方位,尤其是西曬問題在高樓層會更明顯。另外管理費和電梯維修成本也會隨著樓層增高,這些都是隱形成本要一併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