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來聊聊「卿 同音字」這個有趣的主題,在中文裡同音字真的很多,有時候打字都會不小心選錯字呢!像「卿」這個字,讀音是「ㄑㄧㄥ」,但你知道有哪些字跟它唸起來一模一樣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有趣的同音字吧!
先來個簡單的表格整理幾個常見的「卿」同音字:
字 | 注音 | 意思 | 常見用法 |
---|---|---|---|
清 | ㄑㄧㄥ | 乾淨 | 清水、清晨 |
青 | ㄑㄧㄥ | 顏色 | 青春、青草 |
輕 | ㄑㄧㄥ | 不重 | 輕鬆、輕聲 |
傾 | ㄑㄧㄥ | 傾斜 | 傾聽、傾斜 |
卿 | ㄑㄧㄥ | 古代官名 | 愛卿、卿卿我我 |
這些同音字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常用到,像是「清晨」的「清」和「青春」的「青」,雖然發音一樣,但意思完全不同。有時候在寫字或打字時,真的要特別注意選對字,不然意思可能會差很多呢!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嘸蝦米輸入法查碼的問題。如果你是用嘸蝦米輸入法,要打「卿」這個字,它的拆碼是「ㄑㄧㄥ」,跟其他同音字的拆碼方式可能不太一樣。這也讓我想起以前學打字時,常常因為同音字太多而選錯字,後來才慢慢熟悉每個字的正確拆碼方式。
在《彙音妙悟》這本古籍裡,也有記載很多同音字的用法,可以說是古代版的同音字字典。現在我們查同音字方便多了,除了字典之外,網路上也有很多資源可以查詢。不過有時候考試還是會考到這些同音字的辨識,像教甄國文考試就常常出現這種題目,真的要特別注意呢!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問「卿這個字到底怎麼唸?台灣人常用讀音解析」,才發現原來這個看似簡單的字,讀音還真有不少學問呢!在台灣,我們最常聽到的是「ㄑㄧㄥ」這個發音,像是古代稱呼「愛卿」或是現代用在名字裡的時候。不過其實這個字在不同情境下,讀音也會有些微妙的變化喔。
先來說說最常見的用法吧!在台灣的國語教育裡,「卿」標準讀音就是「ㄑㄧㄥ」,這個讀法用在人名、古代官職名稱都很普遍。像是我們看古裝劇常聽到的「卿家」、「上卿」,或是現代人取名「文卿」、「美卿」之類的,都是念這個音。不過有趣的是,有些長輩會用台語念這個字,發音就變成「khing」,這也算是台灣特有的讀法呢!
下面整理幾個常見的讀音情境給大家參考:
使用情境 | 國語讀音 | 台語讀音 | 備註 |
---|---|---|---|
人名用字 | ㄑㄧㄥ | khing | 如「淑卿」、「志卿」 |
古代官職 | ㄑㄧㄥ | – | 「上卿」、「卿相」 |
親暱稱呼 | ㄑㄧㄥ | – | 「卿卿我我」 |
書信用語 | ㄑㄧㄥ | – | 「鈞卿」 |
有時候在台灣的日常生活中,還會聽到一些特別的用法。比如說老一輩的人可能會用「卿」來稱呼晚輩,帶點親暱的味道,這時候通常也是念「ㄑㄧㄥ」。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雖然教育部字典裡「卿」只有「ㄑㄧㄥ」這個讀音,但在某些中國的用法裡會讀成「ㄑㄧㄥˊ」,這在台灣就比較少見了。所以如果你在台灣聽到有人念「ㄑㄧㄥˊ」,那可能是受到對岸用法的影響喔!
什麼時候會用到『卿』這個字?古今用法比一比,這個問題其實蠻有趣的。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幾乎不會用到「卿」這個字,但在古裝劇或文言文裡倒是經常出現。今天就來聊聊這個字的前世今生,看看它在不同時代是怎麼被使用的。
在古代,「卿」這個字可是大有來頭。最早在周朝是用來稱呼高級官員的,像是「卿大夫」就是指那些位高權重的大臣。到了漢朝以後,皇帝開始用「愛卿」來稱呼自己親近的大臣,這種用法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有趣的是,在夫妻之間也會用「卿」來互稱,像是《世說新語》裡就有「卿卿我我」的記載,這種親暱的稱呼方式現在聽起來還是很浪漫呢。
現代社會雖然很少用「卿」了,但其實還是有一些特殊場合會出現。像是政府公文裡偶爾會看到「各卿」這樣的用法,不過這已經是非常正式的場合了。另外在文學創作或古風歌曲裡,為了營造古典氛圍,也會刻意使用這個字。以下是古今用法的簡單對照表:
時代 | 用法 | 對象 | 例句 |
---|---|---|---|
古代 | 官職稱謂 | 高級官員 | 「位列九卿」 |
古代 | 帝王稱臣子 | 皇帝對大臣 | 「愛卿平身」 |
古代 | 夫妻/情侶間暱稱 | 配偶或親密對象 | 「卿當如故」 |
現代 | 正式公文 | 政府機關 | 「請各卿查照辦理」 |
現代 | 文學創作 | 營造古典氛圍 | 「與卿共飲一杯無」 |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台灣現在的用法。雖然日常生活中不會用「卿」來稱呼別人,但在某些傳統戲曲或文化活動中,這個字還是會出現。比如歌仔戲裡就常聽到「卿家」這樣的稱呼,或是有些長輩在寫毛筆字時,也會用「卿」來表現文雅的感覺。
為什麼古代皇帝愛用『愛卿』稱呼大臣?這個稱呼背後其實藏著君臣互動的巧妙心理戰。在古代宮廷裡,稱呼不只是稱呼,更是一種權力遊戲的表現方式。皇帝用「愛卿」這種帶有親暱感的詞彙,既能拉近與大臣的距離,又能暗示「你是我看重的人」,讓臣子產生被賞識的優越感,進而更賣命效忠。
從歷史記載來看,「愛卿」這個詞在唐宋時期特別盛行,當時的皇帝們很懂得用語言藝術來籠絡人心。像是唐太宗就經常對魏徵、房玄齡這些重臣用「愛卿」稱呼,表面上看是親切,實際上是在強化「君臣一體」的觀念。這種稱呼方式比冷冰冰的官職名稱更有溫度,能讓大臣覺得自己不只是工具人,而是被皇帝當成「自己人」。
朝代 | 著名使用案例 | 背後目的 |
---|---|---|
唐朝 | 唐太宗稱魏徵為「愛卿」 | 安撫諫臣,塑造明君形象 |
宋朝 | 宋仁宗對包拯用「愛卿」 | 強調信任,鼓勵剛正不阿 |
明朝 | 朱元璋初期對劉伯溫稱「愛卿」 | 籠絡謀士,鞏固新建王朝 |
有趣的是,「愛卿」這個詞其實很有彈性,皇帝可以根據語氣變化傳達不同訊息。當皇帝用溫和的語氣說「愛卿平身」時,可能是真心賞識;但若冷冷地說「愛卿有何高見?」,可能就是在暗示「你最好給我好好解釋」。這種曖昧性讓皇帝既能維持威嚴,又保留轉圜餘地,可說是古代領導統御的語言藝術。
觀察古代奏摺和宮廷紀錄會發現,皇帝對不同等級的官員使用「愛卿」的頻率也不同。通常只有三品以上的近臣才有資格被這樣稱呼,這無形中成了一種地位象徵。有些大臣甚至會因為被皇帝叫了一聲「愛卿」而感動不已,可見這個稱呼在當時的心理影響力有多大。畢竟在那個階級分明的時代,能讓九五之尊用親暱稱呼叫你,確實是莫大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