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會上「啃老族」嘅話題又熱起來啦,唔少台灣家長都偷偷問我點樣先睇得出細路有冇呢啲啃老族特徵。其實呢啲現象唔係一朝一夕形成,通常都有跡可循,等我同大家分享幾個常見嘅行為模式啦。
首先最明顯就係經濟上完全依賴屋企,明明已經成年仲要阿爸阿媽每個月畀零用錢。呢類人通常會用「搵緊工」、「創業準備期」做藉口,但實際上連履歷都懶得寫。我識得個case,個男仔30歲仲住屋企,成日打機到凌晨,阿媽仲要每日煮好三餐放喺房門口,真係睇到人都心噏。
另外仲有個特徵就係對未來冇規劃,成日逃避責任。佢哋會覺得「屋企有樓收租唔使做」、「等中樂透就發達」,完全唔諗點樣靠自己雙手搵食。最誇張聽過有人連去便利店打工都嫌辛苦,話「企足8個鐘會靜脈曲張」咁話。
下面整理咗幾個啃老族常見行為,大家可以對照下身邊有冇類似情況:
行為類型 | 具體表現 |
---|---|
經濟依賴 | 超過25歲仍由父母支付生活費、房租,甚至娛樂開銷 |
工作態度 | 長期失業或頻繁換工,總嫌薪水低、工時長、同事難相處 |
生活習慣 | 不做家務、房間雜亂,指望父母打理日常起居 |
人際關係 | 社交圈狹窄,主要來自家裡或網路遊戲,缺乏現實朋友 |
消費模式 | 追求最新手機、名牌,但錢都來自父母或信用卡透支 |
其實好多啃老族唔係真係冇能力,而係習慣咗舒適圈。有個朋友個仔讀到碩士畢業,但嫌辦公室冷氣太凍會頭痛,返工三日就辭職,而家日日喺屋企做直播話要當網紅,但兩年來粉絲數都未過千。父母由最初支持變成而家晚晚失眠,真係好陰功。
仲有種情況係「隱形啃老」,表面有正職但實際收入根本唔夠支撐生活。例如月薪3萬但租2萬5嘅套房,剩低嘅錢就靠阿媽偷偷塞紅包補貼。呢類人最鍾意講「年輕人要享受生活」,但其實享受嘅係父母嘅血汗錢。
誰最容易變成啃老族?5種常見人格特質分析,這個問題其實困擾著不少台灣家庭。我們身邊總有幾個朋友或親戚,明明已經成年卻還是靠爸媽養,今天就來聊聊這些人的性格特徵,看看你是不是也遇過這樣的人。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逃避現實型」,這種人通常抗壓性很低,遇到工作不順或感情問題就躲回家裡。他們會用各種理由說服自己「現在時機不好」,然後整天打遊戲、追劇,不知不覺就過了三五年。再來是「完美主義型」,他們對工作挑三揀四,不是嫌薪水太低就是嫌離家太遠,寧願在家等「理想工作」出現,結果等到爸媽都退休了還在等。
人格特質 | 主要表現 | 常見藉口 |
---|---|---|
逃避現實型 | 遇到困難就退縮 | 「現在景氣不好啦」 |
完美主義型 | 對工作過度挑剔 | 「這份工作配不上我」 |
依賴成癮型 | 連生活瑣事都要父母幫忙 | 「我不會用這個啦」 |
得過且過型 | 對未來毫無規劃 | 「船到橋頭自然直」 |
寵壞慣寶寶型 | 從小被過度溺愛 | 「我爸媽說不用急著工作」 |
第三種「依賴成癮型」更誇張,他們連繳電話費、洗衣服這種基本生活技能都不會,三十歲了還要媽媽幫忙整理房間。這種人通常從小就被照顧得太好,長大後根本無法獨立生活。第四種「得過且過型」則是抱著混一天算一天的心態,他們可能會做些零工,但從來不存錢也不規劃未來,等到發現同齡人都買房結婚了,才驚覺自己還在花爸媽的老本。
最後一種「寵壞慣寶寶型」最讓人頭痛,這類人從小要什麼有什麼,父母捨不得讓他們吃苦,結果養成予取予求的習慣。他們會理直氣壯地說:「反正爸媽的錢以後都是我的」,甚至覺得啃老是天經地義的事。這些特質有時候會混合出現,比如完美主義加上依賴成癮,就會變成整天嫌東嫌西卻又什麼都不做的「啃老專家」。
最近幾年,「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啃老現象?台灣社會觀察」這個話題越來越常被討論。其實啃老現象在台灣並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隨著經濟環境變化和社會結構轉型慢慢形成的。記得20年前,大家畢業後都急著找工作自立更生,但現在很多年輕人畢業後還住在家裡,靠父母接濟,這種情況在台北尤其明顯。
根據主計處的數據,台灣20-34歲年輕人中,有超過40%仍然與父母同住,這個比例在過去十年間持續上升。我身邊就有好幾個朋友,雖然已經30歲了,但每個月還是要靠家裡幫忙付房租或生活費。他們不是不想獨立,而是現在的房價和薪資水平實在讓人很難靠自己生活。
年份 | 20-34歲與父母同住比例 | 平均起薪(新台幣) | 台北市套房平均租金 |
---|---|---|---|
2015 | 32.5% | 26,000 | 12,000 |
2020 | 38.1% | 28,500 | 15,000 |
2025 | 42.3% | 30,200 | 18,500 |
這種現象背後有很多原因,除了經濟因素外,教育方式的改變也有影響。現在的父母比較寵小孩,從小就給太多保護,導致很多年輕人缺乏獨立生活的勇氣和能力。我有個表弟就是這樣,大學畢業後換了好幾份工作都不滿意,現在整天在家打電動,靠爸媽養,還覺得理所當然。
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也是關鍵。以前覺得成年就該獨立是普遍共識,現在卻變成「反正家裡有房住,幹嘛出去辛苦」。這種想法在年輕人之間越來越常見,特別是在經濟壓力大的環境下,啃老反而被合理化。不過話說回來,現在的生活成本真的很高,一個月3萬的薪水在台北要租屋、吃飯、交通,根本存不到錢,難怪越來越多人選擇繼續賴在家裡。
最近「啃老族都在家做什麼?整天耍廢的日常實錄」這個話題在PTT上超熱門,讓我不禁想來分享一下身邊幾個朋友的日常。這些年過30還賴在家裡的朋友,生活模式其實都驚人地相似,說穿了就是「用最養生的方式過最廢的人生」。
早上10點起床算是早的,很多人直接睡到下午。起床後第一件事絕對不是刷牙洗臉,而是先滑手機看昨晚錯過的訊息和影片。早餐午餐併成一餐吃,通常是泡麵加顆蛋或是叫外送,邊吃邊追劇可以耗掉整個下午。我朋友阿明甚至發明了一套「沙發馬鈴薯養成法」,就是把零食飲料都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連起身拿東西都嫌麻煩。
時間段 | 典型活動 | 必備物品 |
---|---|---|
上午 | 補眠到自然醒 | 遮光窗簾、耳塞 |
下午 | 追劇/打手遊 | 手機支架、充電線 |
傍晚 | 等爸媽下班帶晚餐 | 外送APP會員 |
深夜 | 網遊團戰/看直播 | 能量飲料、宵夜 |
這些啃老族最厲害的就是能把無所事事過得很忙。阿明跟我說他每天要處理的事情可多了:要決定今天看哪部劇、遊戲每日任務要解、還要跟網友吵架。他們通常會有一套自創的「時間管理術」,比如說上廁所的時候一定要帶手機,洗澡要挑廣告時間,連倒水喝都要等遊戲讀取畫面。
最誇張的是我表弟,他連找工作都能拖成一個長期企劃。每天說要更新履歷,結果都在研究怎麼把自傳寫得更有「創意」,最後寫出來的東西像在寫小說大綱。他媽問起找工作進度,他永遠都回「還在等HR通知」,其實連104都沒打開過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