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侃靚

唐侃靚

嘉定三屠真相解密 | 揚州十日你不知道的事 | 歷史課本沒教的嘉定慘案
風水玄學

嘉定三屠真相解密 | 揚州十日你不知道的事 | 歷史課本沒教的嘉定慘案

說到明末清初那段動盪的歷史,「嘉定三屠 揚州十日」絕對是讓人最不忍卒讀的篇章之一。這兩個事件不僅代表著政權更迭的殘酷,更讓江南這片富庶之地蒙上深重的陰影。當時清軍為了鎮壓反抗勢力,在短短時間內造成數十萬平民傷亡,至今仍是史學家研究明清易代時的重要案例。

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個事件的時間與規模對比:

事件名稱 發生時間 持續天數 估計死亡人數
嘉定三屠 1645年7-8月 約50天 2萬以上
揚州十日 1645年5月 10天 80萬(有爭議)

從表格可以看出,雖然揚州十日名義上只有十天,但傷亡數字卻最為驚人。當時清軍在多鐸率領下攻破揚州城,史載「十日不封刀」,城中無論老幼婦孺皆難倖免。而嘉定則是在三個月內經歷三次大規模屠殺,當地百姓組織義軍抵抗,卻仍難逃厄運。

這些事件背後反映的是清初統治者「留髮不留頭」的強硬政策。當時江南地區反抗意識特別強烈,許多文人志士寧死不屈,像嘉定侯峒曾、黃淳耀等人組織鄉勇抵抗,最終城破殉國。清軍為了殺雞儆猴,手段特別殘忍,甚至發展出系統性的屠城模式。

有趣的是,現在揚州和嘉定當地仍保留著不少與這段歷史相關的遺跡。比如揚州的史可法紀念館,就建在當年史可法抗清的梅花嶺上;而嘉定則有「三屠紀念碑」,默默訴說著那段血淚交織的往事。每當走在這些地方,總能感受到歷史的沉重感。

當時的慘況在不少文人筆下都有記載,像《揚州十日記》就詳細描述了清軍屠城時的種種暴行。這些第一手史料不僅讓我們了解事件經過,更記錄了普通百姓在亂世中的生存狀態。有些家庭為了活命,不得不將孩童藏在地窖或夾牆中,但最終仍難逃劫數。

嘉定三屠 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發生在什麼時候?揭開歷史悲劇的時間點,這段明末清初的慘痛歷史發生在1645年農曆七月初四至八月十六日期間。當時清軍攻破嘉定城後,對當地百姓展開三次大規模屠殺,造成數萬人喪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屠城事件之一。這段歷史不僅記載於官方文獻,更透過民間口耳相傳成為江南地區的集體記憶。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關於嘉定三屠的具體時間軸,我們可以從以下表格清楚看到三次屠殺的關鍵時間點:

屠殺次數 農曆日期 公曆對應日期 主要指揮將領
第一次 七月初四至初六 1645年8月5-7日 李成棟
第二次 七月廿六至廿七 1645年8月27-28日 李成棟
第三次 八月十六日 1645年9月15日 李成棟、吳志葵

當時清軍南下推行「剃髮令」,要求漢人改剃滿洲髮型,引發江南各地激烈反抗。嘉定士紳侯峒曾、黃淳耀等人組織義軍守城,抵抗長達半月之久。城破後,清軍為震懾反抗勢力,對平民展開報復性屠殺。第一次屠殺最為慘烈,據《嘉定縣志》記載,城內外「屍骸塞途,血流成渠」,許多百姓為保氣節而選擇自盡。

值得注意的是,這三次屠殺並非連續發生,中間有約二十天的間隔。這段時間裡,部分逃亡民眾悄悄返回城中,卻不料遭遇後續更殘酷的清洗。清軍在第二次屠殺時特別針對藏匿在寺廟、廢宅中的倖存者,而第三次則是系統性地搜捕參與抗清的士紳家族。時人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中描述當時慘狀:「婦女投河者無數,嬰兒棄道旁,哭聲震野。」這些細節都讓後人得以拼湊出這場悲劇的全貌。

最近網路上又開始討論「揚州十日死了多少人?真實傷亡數字考證」這個歷史議題,作為明清之際的重要事件,關於這場屠殺的死亡人數一直眾說紛紜。當時的記載主要來自《揚州十日記》等私人筆記,但這些史料往往帶有強烈情感色彩,數字也相差懸殊,從幾萬人到八十萬人都有,讓後世考證起來特別困難。

現代學者比較傾向用當時的戶口資料和城市規模來推算,揚州在明代算是大城,但清軍入關前經歷過戰亂和瘟疫,實際人口可能沒想像中多。有研究者整理了幾種常見說法的來源:

死亡人數說法 出處 可信度分析
80萬人 民間傳說 誇大可能性高,當時揚州總人口可能都沒這麼多
10萬人 《揚州十日記》 作者親歷但情緒化,數字可能偏高
2-3萬人 現代人口學推算 考量戰前人口流動與城市承載力

仔細看當時的史料會發現,很多記載都是「屍骸塞路」、「血流成河」這類文學性描述,反而具體數字記載很少。清軍統帥多鐸的奏報中只提到「斬獲無算」,顯然官方也不想留下明確記錄。後來乾隆年間編修的《明史》更是完全避談此事,讓真相更難還原。

有趣的是,不同時期的死亡人數說法會隨政治環境變化。清朝中期民間流傳的數字普遍比清末民初小,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又突然被誇大,顯然歷史記憶常被當下的政治需求所影響。就連現代學者也很難完全客觀,畢竟這涉及民族情感等敏感議題。

嘉定三屠 扬州十日

誰下令嘉定三屠?幕後主使者身份解密

講到明末清初嘅慘劇「嘉定三屠」,好多人都會問:誰下令嘉定三屠?幕後主使者身份解密其實冇咁簡單。呢場發生喺1645年嘅大屠殺,表面上係清軍鎮壓反抗,但背後牽扯到複雜嘅權力鬥爭同地方勢力角力。當時清廷剛入主中原,急住要立威,而江南地區嘅反抗特別激烈,嘉定就成咗殺雞儆猴嘅目標。

根據史料記載,直接指揮屠城嘅係清將李成棟,但佢背後仲有更大嘅勢力撐腰。有學者研究指出,當時清廷實際掌權者多爾袞同江南總督洪承疇都牽涉其中。特別係洪承疇,作為明朝降將,佢急於向新主子表忠心,可能係推動屠城嘅關鍵人物之一。

以下整理咗幾個重要人物嘅角色:

人物 職位 可能參與程度
李成棟 清軍將領 直接執行者
洪承疇 江南總督 決策參與者
多爾袞 清廷攝政王 幕後授意者
朱瑛 嘉定抗清領袖 反抗方

值得注意嘅係,當時清廷內部對江南政策都有分歧。有啲大臣主張懷柔,但最終強硬派佔咗上風。嘉定三屠唔單止係軍事行動,更係政治表態。而家睇返轉頭,呢件事反映咗政權交替時期嘅殘酷同無奈。民間流傳嘅版本同官方記載有出入,更加增添咗歷史嘅迷霧。

關於屠城嘅具體命令來源,史學界仲有爭議。有說法指係李成棟自行決定,亦有證據顯示收到上級指示。清廷後來嘅官方文書刻意模糊處理,令真相更難還原。不過可以肯定嘅係,呢場悲劇改變咗江南地區嘅政治生態,影響深遠。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