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侃靚

唐侃靚

風水玄學

孟仲季是啥?台灣人必知冷知識 | 三分鐘搞懂孟仲季的分法 | 農曆月份原來這樣分孟仲季

大家有冇聽過古人用「孟仲季」來區分季節嘅階段呢?其實呢個係中國古代將每個季節再細分嘅方式,就好似而家我哋講「早春」、「盛夏」咁,古人就用「孟」、「仲」、「季」來表達季節嘅先後次序。

季節 第一個月(孟) 第二個月(仲) 第三個月(季)
孟春 仲春 季春
孟夏 仲夏 季夏
孟秋 仲秋 季秋
孟冬 仲冬 季冬

睇返個表就明白,古人將一年四季每個季節都分成三個階段。以春天為例,孟春就係春天嘅第一個月,通常係農曆正月,天氣仲係比較凍;到咗仲春,就係農曆二月,開始回暖,百花盛開;季春就係農曆三月,天氣更加溫暖,準備迎接夏天。

呢種分法唔單止用喺季節,古代兄弟排行都有類似嘅概念。大家可能聽過「伯仲叔季」,其實同「孟仲季」有啲似,不過用喺唔同地方。「孟」有時都可以代表排行最大,好似「孟姜女」咁,但喺季節分法入面,「孟」就一定係指最先嘅階段。

而家雖然我哋好少用「孟仲季」來講季節,但係喺一啲傳統節日同農事活動入面,仍然可以見到佢嘅影子。比如中秋節又叫「仲秋」,因為佢係農曆八月,正正就係秋天嘅第二個月。又好似「季冬」時節,就係一年最凍嘅時候,古人會特別注意保暖同儲備糧食。

古代文學作品入面,經常用到「孟仲季」來描寫季節變化。好似《詩經》入面就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實就係講緊季夏同孟秋嘅轉變。呢啲細緻嘅季節區分,反映咗古人對自然觀察嘅仔細同生活智慧。

孟仲季


什麼是孟仲季?台灣人一定要懂的傳統曆法知識

大家有沒有聽過長輩說「孟春」、「仲夏」這些詞?其實這就是我們老祖宗用「孟仲季」來區分季節的智慧啦!這種分法從周朝就開始用了,把每個季節都分成三個階段,超級符合台灣這種四季分明的地方。現在很多農民曆、節氣還是會用這種說法,了解之後看農民曆就更有感覺囉~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孟仲季怎麼分?

簡單來說就是把春夏秋冬各切成三等份:

季節 第一個月(孟) 第二個月(仲) 第三個月(季)
孟春(正月) 仲春(二月) 季春(三月)
孟夏(四月) 仲夏(五月) 季夏(六月)
孟秋(七月) 仲秋(八月) 季秋(九月)
孟冬(十月) 仲冬(十一月) 季冬(十二月)

像現在是2025年9月,對照農曆就是八月,剛好是「仲秋」喔!這時候台灣正好是文旦柚產季,古人說「仲秋之月,菊有黃華」就是這個時節。這種分法比單純說「秋天」更精準,連天氣變化都能對應上,比如「孟秋」還很熱,「季秋」就開始轉涼了。

以前人用這個來安排農事超方便,像「孟春」要準備播種、「仲夏」要注意颱風、「季冬」要準備過年。現在雖然都用國曆了,但台灣很多傳統節日還是照這個走,像中秋節就在「仲秋」,端午節在「仲夏」。下次看農民曆的時候,可以特別注意這些字,會發現裡面藏了很多生活智慧呢!

古人為何用孟仲季來區分季節?原來這麼有道理。這個看似簡單的分類方式,其實蘊含著古人對自然規律的細膩觀察,而且超級實用!你知道嗎?這種分法不只用在季節上,連月份、兄弟排行都能這樣分,根本是古代人的生活智慧小撇步。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分法怎麼用。古人把每個季節分成三個階段,就像把一塊蛋糕切成三等份一樣。第一個月叫「孟」,第二個月叫「仲」,第三個月叫「季」。這樣分超直觀的,連小朋友都記得起來。而且啊,這種分法跟農事活動超級合拍,什麼時候該播種、什麼時候該收割,一看就知道現在是季節的哪個階段。


季節階段 月份 氣候特徵 常見農事
孟春 農曆正月 春寒料峭,萬物初醒 整地備耕,修剪果樹
仲春 農曆二月 春暖花開,雨水增多 播種插秧,防治蟲害
季春 農曆三月 氣溫回升,春雷始鳴 田間管理,採收春茶

這種分法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把抽象的時間概念變得好具體。比如說「孟夏」,馬上讓人想到剛入夏時那種還帶著春意的溫暖;「仲夏」就是盛夏酷暑;「季夏」則是夏末秋初的過渡期。古人根本是把氣候變化都考慮進去了,超貼心的啦!而且你知道嗎?這種分法在《詩經》裡就出現了,可見有多古老。

不只季節這樣分,連兄弟排行也沿用這個邏輯。家裡第一個兒子叫「孟」,第二個叫「仲」,最小的叫「季」。像孔子字仲尼,就是因為他在家排行老二。這種分法貫穿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真的是把簡單的數字玩出花來了。現在想想,我們現代人用「上旬、中旬、下旬」來分月份,其實跟古人的「孟仲季」根本是同個概念嘛!

孟仲季

孟仲季怎麼分?3分鐘搞懂春夏秋冬的細分法

每次聽到「孟春」、「仲夏」這些詞都覺得很有詩意,但到底怎麼分啊?其實古人把每個季節都切成三塊,用「孟、仲、季」來區分,就像我們現在會說「月初、月中、月底」一樣簡單啦!

先來看這個表格,一秒看懂季節分段:

季節分段 月份範圍 節氣範例
孟春 農曆1月 立春、雨水
仲春 農曆2月 驚蟄、春分
季春 農曆3月 清明、穀雨
孟夏 農曆4月 立夏、小滿
仲夏 農曆5月 芒種、夏至
季夏 農曆6月 小暑、大暑
孟秋 農曆7月 立秋、處暑
仲秋 農曆8月 白露、秋分
季秋 農曆9月 寒露、霜降
孟冬 農曆10月 立冬、小雪
仲冬 農曆11月 大雪、冬至
季冬 農曆12月 小寒、大寒

這樣記超簡單:「孟」是開頭(像孟母三遷的「孟」就是長子),「仲」排中間(仲介的「仲」就是居中協調),「季」就是最後(季軍就是第三名嘛)。像現在9月12日已經算「季秋」了,再過半個月就要進入孟冬囉!

古人用這種分法不只是為了風雅,農事活動、節慶安排都跟這個有關。比如端午節在仲夏(農曆5月),中秋節當然就在仲秋(農曆8月)啦!下次看古裝劇聽到「孟冬時節」之類的台詞,就不用再霧煞煞了~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