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整理自己的「學習如何學習心得」,發現現代人真的超需要掌握高效學習的方法。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光是會Google已經不夠了,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怎麼篩選、吸收和應用知識。我自己摸索出一套方法,分享給大家參考看看。
首先,建立自己的知識管理系統超級重要。我會用Google Keep隨時記錄靈感,再用Notion分類整理。這樣不管是工作上遇到的問題,還是突然想到的點子,都不會像以前那樣轉頭就忘記。特別是學新東西的時候,這種隨手記錄的習慣真的幫了大忙。
學習階段 | 使用工具 | 具體做法 |
---|---|---|
蒐集資訊 | Google搜尋、學術論文 | 用關鍵字+site:.edu限定搜尋範圍 |
整理筆記 | Notion、Evernote | 建立標籤系統,方便後續查找 |
實際應用 | Google Docs協作 | 跟同事分享筆記,互相補充 |
再來就是要善用科技工具輔助學習。像Google翻譯不只是拿來查單字,我會把整段專業文章丟進去快速理解大意,再回頭細讀重點部分。有時候還會開Google Earth輔助地理類的學習,那種立體影像比看平面地圖有感多了。這些工具用得好,學習效率真的會差很多。
最後想說的是,學習方法要隨需求調整。像我最近在學程式,就發現光看教學影片不夠,要實際動手寫才記得住。這時候Google Chrome的開發者工具就變成我的好幫手,可以邊看邊改邊學。每種知識領域適合的學習方式都不太一樣,重要的是保持彈性,找到最適合當下情境的方法。
為什麼我30歲才學會有效學習法?過來人血淚分享
以前讀書時總覺得自己很認真,筆記抄滿整本、熬夜K書到天亮,但考試成績就是上不去。直到30歲那年遇到一位前輩點醒我,才發現原來我根本不會「有效學習」。現在回想起來,那些年浪費的時間真的讓人想哭啊!今天就來分享我這幾年領悟到的學習心法,希望能幫到跟我一樣曾經迷惘的朋友。
首先,最大的誤區就是以為「花時間=學得好」。我以前總是把課本從頭讀到尾,覺得這樣才完整。但後來發現,重點式學習才是關鍵。就像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我以前和現在學習方式的差異:
學習方式 | 30歲前(錯誤示範) | 30歲後(正確做法) |
---|---|---|
時間分配 | 平均分配所有內容 | 80%時間專攻20%重點 |
筆記方法 | 一字不漏抄寫 | 用思維導圖整理關鍵字 |
複習頻率 | 考前一次猛讀 | 每天15分鐘間隔複習 |
實作練習 | 只讀不做題 | 讀完馬上做應用練習 |
另一個血淚教訓是「被動輸入」的問題。以前上課就是呆呆聽講,回家拼命背誦,完全沒想過要主動輸出。現在才知道,光是聽課的吸收率不到10%,但如果能把學到的東西教給別人,記憶效果直接翻倍。所以現在我都會強迫自己學完後,馬上用簡單的話解釋給朋友聽,或是寫成社群貼文分享。
環境影響也超重要!以前總在吵雜的咖啡廳讀書,自以為很有文青氣息,結果根本記不住東西。後來才發現,安靜的環境+固定時段+遠離手機,學習效率直接起飛。特別是早上6-8點這段「黃金時間」,大腦特別清醒,現在我都把最難的內容安排在這時候學。
大學生必看!如何用番茄鐘提升學習效率,這真的是每個被報告和考試追著跑的學生都該知道的秘訣。我自己大學時也是靠這招才沒被當掉,今天就來分享怎麼把這個簡單的時間管理法用到極致。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番茄鐘工作法,就是把學習時間切成25分鐘一個單位,這段時間內專心只做一件事,然後休息5分鐘。這樣循環4次後可以休息久一點,大概15-30分鐘。聽起來很簡單對吧?但重點是要嚴格執行,手機開飛航模式、關掉所有會分心的東西。我發現很多同學失敗就是因為休息時間忍不住滑IG,結果一滑就是半小時過去。
這裡幫大家整理幾個實際應用的小技巧:
情境 | 番茄鐘應用方式 | 效果 |
---|---|---|
準備期中考 | 每25分鐘專注一個科目,休息時做簡單伸展 | 避免讀到頭昏眼花 |
寫報告 | 第一個番茄鐘找資料,第二個整理大綱 | 進度明確不拖延 |
小組討論 | 設定番茄鐘計時,避免聊天聊到忘記正事 | 提高開會效率 |
最關鍵的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有些人可能覺得25分鐘太短,可以調整成45分鐘專注+15分鐘休息。我室友就是這樣,他說這樣比較能進入狀況。另外建議搭配筆記本或APP記錄完成的番茄鐘數,看到累積的數量會很有成就感,像打遊戲破關一樣。
剛開始用可能會不習慣,覺得一直被計時器打斷。但堅持一週後你會發現,以前要拖三小時才能寫完的作業,現在兩個番茄鐘就搞定了。特別推薦給常覺得「時間不知道花到哪去」的同學,試過就知道差多少!
考前衝刺怎麼讀?學霸都在用的3個記憶技巧
距離大考只剩幾天,你是不是也開始焦慮「書怎麼讀都記不住」?別擔心!今天要分享學霸們偷偷在用的3個超實用記憶技巧,讓你短時間內把重點牢牢刻在腦海裡。這些方法都是經過實證有效的,趕快筆記下來試試看吧!
第一個技巧是「間隔重複法」,與其一次讀好幾個小時,不如把時間切成小塊。比如讀30分鐘後休息5分鐘,這樣大腦才有時間消化資訊。研究顯示,分散學習的效果比長時間死記硬背好太多啦!建議可以這樣安排:
時間分配 | 記憶內容 | 複習次數 |
---|---|---|
早上9點 | 歷史年代 | 第一次 |
下午3點 | 歷史年代 | 第二次 |
晚上9點 | 歷史年代 | 第三次 |
第二招是「主動回憶法」,很多人習慣一直翻書看,但其實「閉上書本回想」才是關鍵。讀完一個段落後,試著自己說出重點,或是拿張白紙把剛剛學的寫下來。一開始可能會卡卡的,但這正是大腦在建立記憶連結的過程喔!
最後是「情境連結法」,把要記的東西跟生活中的場景結合。比方說背化學公式時,可以想像自己正在廚房做實驗;或是把數學定理編成一首歌來唱。越奇怪的聯想反而記得越牢,這招真的超有用!
這幾天讀書時記得搭配這3個技巧,你會發現記憶效率提升超多。考前衝刺最重要的不是讀多久,而是讀進多少東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