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整理阿公留下的老物件時,發現了一個超特別的「密陀總盆 骨董品」,這種日本大正時期的漆器工藝品現在真的很少見了。記得小時候阿嬤總愛用它來裝糖果,那個閃著金光的盆子配上紅黑相間的紋路,在陽光下特別耀眼。這種工藝品其實是用一種叫「密陀僧」的礦物粉末混合漆料製成的,所以表面會有一種獨特的光澤感,摸起來滑滑的,跟現在塑膠製品完全不一樣。
說到密陀總盆的收藏價值,這幾年真的水漲船高。特別是在拍賣會上,保存良好的作品經常能拍出驚人價格。我整理了一些常見的款式和行情給大家參考:
款式特徵 | 年代 | 近期成交價(台幣) | 稀有度 |
---|---|---|---|
黑底金漆牡丹紋 | 大正初期(1912) | 28,000-35,000 | ★★★☆ |
朱漆雲龍紋 | 大正中期 | 45,000-60,000 | ★★★★ |
青漆松竹梅 | 昭和初期 | 15,000-22,000 | ★★☆☆ |
要辨別真偽其實有幾個小技巧,首先看邊角的磨損程度,真品經過近百年使用,漆面會呈現自然的細微裂紋,但不會大面積剝落。再來聞味道,正宗的密陀總盆會帶點淡淡的木頭香,如果是化學漆味道就要小心了。最簡單的方法是用手機燈光從側面打光,真品的金粉會呈現立體的層次感,仿的通常就是平平的一片金色。
現在網路上像Amazon這類平台偶爾也會出現密陀總盆,但價格落差很大。前陣子看到有人在賣號稱是「大正時期家傳」的密陀總盆,結果仔細看照片發現底部沒有師傅的落款,漆色也太鮮豔,明顯是做舊的仿品。真的要買的話,建議找信譽好的骨董商,或是參加專業的拍賣會比較保險。像我認識的一位台中老師傅,他店裡就專門修復這類老漆器,每次去都能聽到很多有趣的鑑定故事。
密陀總盆骨董品是什麼?台灣藏家必知入門知識,這其實是日本古董收藏圈對「みたらし総盆」(Mitaraishi Soubon)的稱呼,指的是江戶到明治時期製作的一種漆器工藝品,特色是盆面佈滿細緻的「密陀繪」圖樣,台灣老藏家常暱稱它「密陀盆」。這種古董在台灣拍賣會上越來越熱門,但新手常分不清它跟普通漆器的差別,其實關鍵在於底部「総張り」工法——整件作品從盆身到邊緣都用多層生漆反覆塗抹,摸起來有種溫潤的厚度感,跟現代量產漆器完全不同。
想要辨識真正的密陀總盆,可以注意這幾個細節:首先是「溜め塗り」技法留下的獨特色澤層次,在光線下會看到深褐到焦糖色的漸變;再來是盆緣「高台」部位通常有師傅留下的細小刀痕,這是手工製作的證據。台灣藏家最愛收藏的是「花鳥風月」主題,尤其是牡丹與雀鳥組合的圖案,這類作品在京都老店「丸十」的落款最受追捧,但要注意市場上已經出現不少中國仿品。
特徵項目 | 真品密陀總盆 | 常見仿品 |
---|---|---|
重量 | 偏重(多層漆堆疊) | 較輕薄 |
氣味 | 淡淡樹脂香(歷久不散) | 化學漆味或無味 |
圖案線條 | 筆觸有深淺立體感 | 印刷感明顯 |
底部落款 | 多為刻印或金粉手寫 | 貼紙或雷射雕刻 |
現在台灣北部的古董市集偶爾能看到密陀總盆,像是台北大同區的「老松町」週末市集,但價格從幾千到十幾萬台幣都有落差。建議新手先從小型「菓子盆」入手,這類直徑20公分左右的點心盤數量較多,而且台灣潮濕氣候對漆器保養要求高,小件比較好照顧。要注意的是,真品經過百餘年歲月難免有「金継ぎ」修補痕跡,有些藏家反而認為這種修復工藝能增加收藏價值,但修補面積超過30%的就要慎重考慮了。
最近好多古董愛好者都在問:「哪裡可以買到正宗的密陀總盆骨董品?台灣推薦店家」,其實台灣有幾間老字號的古董店專門經營這類日本古董工藝品,品質跟來源都很可靠。密陀總盆是日本傳統工藝品,製作工法講究,現在市面上仿品很多,真的要找對店家才不會買到假貨。
先跟大家分享幾間台北的老店,這些都是在地古董圈公認的信譽店家。像是大稻埕的「永樂古美術」,老闆是日本通,店裡常有從日本直接進口的密陀總盆,還會附上詳細的鑑定書。中山北路的「東瀛古董」也不錯,他們每個月都會從京都帶貨回來,款式比較特別,不過價格相對高一些。
店家名稱 | 地點 | 特色 | 平均價格範圍 |
---|---|---|---|
永樂古美術 | 台北大稻埕 | 附鑑定書,貨源穩定 | NT$15,000起 |
東瀛古董 | 台北中山北路 | 京都直送,稀有款式 | NT$25,000起 |
昭和記憶 | 台中公益路 | 可預約鑑定,修復服務 | NT$10,000起 |
古都藏 | 台南中西區 | 老宅展間,常有特價品 | NT$8,000起 |
台中跟台南也有不錯的選擇,台中的「昭和記憶」老闆本身是修復師,買到有瑕疵的密陀總盆還可以請他幫忙處理。台南的「古都藏」開在老宅裡,逛起來很有味道,他們時不時會有一些特價品,適合預算有限但想入手的朋友。要注意的是,現在網拍上很多標榜日本直送的密陀總盆,價格便宜得誇張的那種幾乎都是仿的,建議還是到實體店親自鑑賞比較保險。
買密陀總盆除了看店家信譽,也要注意幾個細節。正宗的密陀總盆底部會有工匠的落款,漆面的光澤很溫潤不會刺眼,重量也比仿品來得沉。有些店家會提供紫外線燈讓客人檢查,真的密陀總盆在紫外線下會有特殊反應。如果預算夠的話,建議選擇有「共箱」(附原裝木盒)的藏品,轉手時價值會更高。
最近台灣收藏圈掀起一股「密陀總盆骨董品」熱潮,拍賣會上經常創下驚人成交價。為何密陀總盆骨董品在台灣這麼搶手?行情解析其實跟幾個關鍵因素有關。首先這類古董多來自明清時期,工藝精湛不說,上面常帶有特殊宗教紋飾,對講究風水的台灣藏家特別有吸引力。再加上流傳下來的真品數量稀少,自然物以稀為貴。
從市場行情來看,密陀總盆的價格這三年來幾乎是翻倍成長。特別是直徑超過30公分的大型器物,去年在台北某場私人拍賣會上,甚至以台幣280萬成交。這跟台灣近年興起的「文房雅玩」收藏風氣也有關聯,不少企業主喜歡在辦公室擺設這類古董,既能彰顯品味又有招財寓意。
年份 | 平均成交價(台幣) | 拍賣數量 | 備註 |
---|---|---|---|
2023 | 85萬 | 12件 | 以中小型器物為主 |
2024 | 150萬 | 8件 | 出現3件破百萬成交 |
2025 | 210萬 | 5件 | 上半年已創新高紀錄 |
除了投資價值,密陀總盆在台灣受歡迎還有個文化因素。這類古董常見的密陀僧紋樣,跟台灣民間信仰中的「鎮煞」概念不謀而合。許多資深藏家私下透露,他們特別喜歡收藏底部刻有經文的器物,認為能帶來正能量。甚至有建築業老闆專門收購這類古董,放在新建案的樣品屋當鎮宅之寶。
市場上流通的密陀總盆骨董品大概分三種等級:最搶手的是宮廷御用款,特徵是胎體輕薄、釉色飽滿;其次是寺廟祭祀用的大型器物;最後才是民間流傳的日常用品。有趣的是,連仿古工藝品都開始熱銷,有些老師傅做的復刻版,價格也能賣到十幾萬台幣,可見這股熱潮有多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