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關於「年次計算」的事情,特別是公司HR部門要處理員工年資、退休金這些問題時,真的會讓人一個頭兩個大。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年次計算的實用技巧,順便分享幾個表格範例,讓你在處理這些數字時可以更輕鬆。
首先要知道,年次計算最常見的就是算員工的年資。假設今天是2025年7月,我們來看看不同入職年份的員工年資怎麼算:
員工姓名 | 入職日期 | 到職年數 |
---|---|---|
王小明 | 2020-03-15 | 5年4個月 |
林大華 | 2018-11-20 | 6年8個月 |
張美麗 | 2023-02-01 | 2年5個月 |
計算年資時要注意,有些公司會把不滿一個月的天數直接捨去,有些則會四捨五入。舉例來說,如果某位員工是2022年7月20日到職,到2025年7月12日就是剛好3年差8天,這時候就要看公司規定怎麼處理這8天。
另外一個常見的年次計算就是退休金。台灣勞保新制是2009年7月1日開始實施,所以計算退休金時要特別注意這個分界點。我們來看個例子:
出生年份 | 勞保年資 | 適用制度 |
---|---|---|
1975 | 2005-2025 | 新舊制混合 |
1985 | 2010-2025 | 新制為主 |
1995 | 2018-2025 | 完全新制 |
有時候年次計算還會遇到跨年度的問題,像是年度績效考核或是特休計算。很多公司的特休制度是依照到職日來計算,這時候就要特別注意員工的到職月份。例如某位員工在7月到職,公司可能在每年1月統一調整特休天數,這樣就會產生半年左右的時間差需要特別處理。
最後提醒大家,做年次計算時最好用表格把資料整理清楚,這樣不僅自己看得明白,跟同事或主管討論時也能一目了然。特別是處理大量員工資料時,用表格來呈現絕對比單純的文字說明來得有效率多了。
年次計算到底是什麼?台灣人常用的年齡算法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我們台灣人常說的「虛歲」跟「實歲」的差別啦!在台灣,很多人習慣用虛歲來算年齡,特別是長輩們更愛用這種算法,跟國際通用的實歲算法不太一樣,常常讓年輕人搞混。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兩種算法的差異,還有台灣人平常都是怎麼算年齡的。
在台灣,虛歲的算法是從媽媽懷孕開始就算一歲,出生當年再加一歲,所以每個人生下來就是兩歲了。這種算法跟農曆新年也有關係,只要過了農曆年,就算還沒到生日,虛歲也會自動加一歲。而實歲就是國際通用的算法,從出生那天開始算,滿一年才算一歲。這兩種算法最大可以差到兩歲喔!下面這個表格可以讓大家更清楚兩者的差異:
算法類型 | 計算方式 | 舉例(2025年7月出生) |
---|---|---|
虛歲 | 出生即1歲,過農曆年加1歲 | 2025年7月出生算1歲,2026年農曆年後變2歲 |
實歲 | 出生滿1年算1歲 | 2025年7月出生算0歲,2026年7月滿1歲 |
台灣人平常生活中其實兩種算法都會用,只是看場合不同。像是辦身分證、學校入學這些正式場合都是用實歲,但過年拜拜、算命或是跟長輩聊天時,他們通常都會用虛歲來算。很多年輕人遇到長輩問年齡時,常常會一時反應不過來要加幾歲,這真的很常見啦!特別是農曆年前後出生的人更要注意,因為虛歲可能會突然多跳一歲。
另外在台灣,有些行業像是傳統市場賣魚賣肉的攤販,或是廟宇附近的算命師,他們都還是習慣用虛歲來算。如果你去算命,師傅問你幾歲,最好先問清楚是要報虛歲還是實歲,不然算出來的結果可能會差很多喔!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台灣有些地方的習俗會用「尾數」來算年齡,比如29歲會說「三十郎當歲」,這種算法又是另一種文化了。
為什麼台灣人算年齡跟外國不一樣?年次計算的由來其實跟華人傳統文化有密切關係。在台灣,我們常聽到長輩說「虛歲」這個詞,這跟西方國家從出生那天開始算的「實歲」完全不同。這種算法其實是從古代中國傳下來的習俗,背後藏著很有趣的文化意義喔!
華人社會認為生命從母親懷孕那一刻就開始了,所以寶寶一出生就已經算1歲。而且每逢農曆新年(不是國曆元旦喔!),年齡就會自動加1歲。這就造成很多台灣人明明才剛過完生日,過年時又被加1歲的有趣現象。比如2025年7月出生的寶寶,到2026年農曆新年時,雖然實際才幾個月大,但虛歲已經算2歲了!
計算方式 | 台灣虛歲 | 國際實歲 |
---|---|---|
出生時 | 1歲 | 0歲 |
過農曆年 | +1歲 | 不變 |
生日當天 | 不變 | +1歲 |
這種算法在台灣日常生活中還是很常見,特別是在傳統節慶或算命的時候。老人家問你幾歲,通常都是指虛歲。像現在2025年,1990年出生的人實歲是35歲,但虛歲可能已經36或37歲了(要看生日過了沒和農曆年)。很多年輕人現在都會兩種算法並用,跟長輩講話用虛歲,辦文件或跟外國朋友聊天就用實歲。
其實這種年齡計算方式在韓國也很常見,他們甚至會把在媽媽肚子裡的時間也算進去,所以韓國人的虛歲會比台灣人再多1歲。不過現在台灣年輕一代越來越習慣用國際通用的實歲計算方式,特別是在正式文件或醫療紀錄上,但逢年過節回家時還是得隨時切換模式,免得被阿嬤糾正說「你記錯自己幾歲啦」!
如何用出生年次快速算出你的台灣年齡?超簡單公式一次看懂!
在台灣,我們常常會遇到需要快速計算年齡的時候,不管是辦證件、填表格還是跟長輩聊天,知道自己的「台灣年齡」超重要!其實算法超簡單,只要記住一個口訣:「今年減出生年,再加一歲」。這是因為台灣人習慣把出生當年就算一歲,過年後又自動加一歲的傳統算法啦!
舉個例子,假設你是1990年出生,2025年減1990等於35,再加1就是36歲。但要注意喔,這個算法是「虛歲」,跟身份證上的「實歲」會有點不一樣,特別是生日還沒到的時候。下面這個表格幫你快速對照:
出生年份 | 2025年台灣年齡 |
---|---|
1980 | 46 |
1985 | 41 |
1990 | 36 |
1995 | 31 |
2000 | 26 |
2005 | 21 |
2010 | 16 |
有時候老人家會用農曆年來算,那就更簡單了!只要記住「生肖年」加減法。比如2025年是蛇年,如果你是屬馬的(2002年次),那直接用2025-2002=23,但因為馬在蛇後面一年,所以實際上是24歲。這種算法在傳統市場或廟裡問事的時候特別常用,阿嬤們都這樣算的啦!
還有一種情況是遇到「閏月」出生的朋友,這時候老一輩會說要「看農曆生日過了沒」。不過現在年輕人大多直接用西元年來算,其實也OK啦!重點是要知道台灣人說年齡常常自動+1的習慣,不然跟長輩聊天時說錯自己幾歲可是會被糾正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