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侃靚

唐侃靚

風水玄學

卧牀水腫怎麼辦?3招立即緩解 | 長輩卧牀水腫必看!照護技巧分享 | 卧牀病人腳腫了?5個實用解方

臥床病人水腫的照護重點與實用技巧

家裡有長期臥床的長輩或病人,最怕遇到「臥床病人水腫」的情況。手腳腫得像麵龜,不僅看起來讓人心疼,更可能隱藏健康風險。今天就來分享幾個照顧水腫病人的實用方法,這些都是我們家照顧阿嬤時實際用過的小技巧,希望能幫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腫通常發生在下肢,尤其是腳踝和小腿部位,但長期臥床的病人連背部、腰部都可能出現。這時候除了按時吃醫生開的利尿劑,日常照護也很重要。我們家會每天幫阿嬤做兩次輕柔的按摩,從腳底往心臟方向推,力道要輕柔像在抹乳液那樣,太用力反而會痛。記得要在小腿下面墊個枕頭抬高,讓血液比較容易回流。

水腫程度 外觀特徵 處理方式
輕度 按壓後凹陷很快恢復 抬高手腳+輕按摩
中度 按壓凹陷持續數秒 增加按摩頻率+諮詢醫生
重度 皮膚發亮、按壓深陷 立即就醫檢查

飲食控制是很多人忽略的重點。我們家會特別注意阿嬤的鹽分攝取,連醬油、罐頭這些隱形鹽分都要計算。護理師教我們可以多準備一些冬瓜、薏仁、紅豆湯這些利水的食物,夏天吃特別適合。喝水也要注意,不是不能喝,而是要分次少量,一次灌太多反而會加重腎臟負擔。

翻身和活動絕對不能偷懶。就算病人自己動不了,每2小時一定要幫忙翻身一次,不然水腫會更嚴重。我們會趁換尿布的時候,順便幫阿嬤活動一下關節,簡單的腳踝轉圈、膝蓋彎曲這些動作,對促進血液循環很有幫助。記得動作要慢要輕,有些臥床太久的病人關節比較僵硬,太用力可能會受傷。

臥床病人水腫


臥牀病人為什麼容易水腫?5個常見原因解析,這是很多照顧者都會遇到的問題。其實長期臥牀會讓身體機能慢慢改變,特別是血液循環和代謝方面,水腫就是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背後的原因,讓照顧者能更了解狀況,也比較不會慌張。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血液回流變差」。平常我們走路或活動時,腿部肌肉會幫忙把血液打回心臟,但臥牀時這個幫浦作用幾乎消失,血液容易堆積在下肢,水分就會從血管滲到組織間隙形成水腫。特別是老人家血管彈性本來就比較差,這個狀況會更明顯。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第二個常見原因是「營養不良」。長期臥牀的病人往往胃口不好,蛋白質攝取不足會讓血液中的白蛋白濃度下降。白蛋白就像海綿一樣能抓住水分,當它不夠時,水分就容易跑到組織間隙去。有些家屬會發現明明沒吃很鹹,但病人就是一直水腫,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原因 說明 好發族群
血液回流差 肌肉幫浦作用消失 長期完全臥牀者
營養不良 白蛋白不足 食慾差、吞嚥困難者
藥物副作用 某些降血壓藥影響 慢性病用藥者
心臟功能差 血液打不出去 心衰竭患者
淋巴循環差 手術或癌症影響 淋巴結切除者

再來是「藥物副作用」,很多慢性病用藥都可能引起水腫,像是某些降血壓藥、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等。如果發現水腫是在開始吃新藥後出現的,最好跟醫生討論是否需要調整劑量或換藥。另外「心臟功能變差」也是臥牀病人常見問題,心臟沒力把血液打出去,就會讓水分滯留在下肢甚至全身。

最後要提的是「淋巴循環不良」,特別是做過癌症手術或放射治療的病人,淋巴管被破壞後會影響組織液的回收。這種水腫通常比較硬,按下去不會馬上彈回來,而且可能只發生在單側肢體。這種情況需要特別的淋巴按摩來幫助引流,一般抬腳效果有限。

照顧臥床病人時,水腫是常見問題,如何判斷臥牀病人的水腫是否嚴重?家屬必學技巧很重要。水腫可能是心臟、腎臟問題的警訊,也可能只是局部循環不良。家屬每天幫病人翻身、擦澡時,可以順便觀察幾個重點,及早發現異常才能避免惡化。

首先要注意水腫的範圍和位置。如果只是腳踝或小腿輕微腫脹,通常比較不用擔心;但若是整隻腿、甚至腹部都腫起來,就要特別小心。用手指按壓水腫部位5秒後放開,觀察皮膚回彈的速度。正常應該會立刻恢復,如果凹陷持續超過10秒才慢慢回彈,就表示水腫程度較嚴重。


按壓測試結果 嚴重程度 建議行動
立即回彈 輕微 抬高肢體、按摩觀察
2-5秒回彈 中度 記錄腫脹範圍變化
超過10秒回彈 嚴重 盡快就醫檢查

除了按壓測試,家屬還要留意其他症狀。比如病人是否呼吸困難、尿量明顯減少,或是腫脹部位發紅發熱。這些都是危險訊號,可能代表有血栓或感染。另外要每天固定時間測量腿圍,用軟尺在膝蓋下方10公分處量一圈,記錄數字變化比對。如果3天內增加超過2公分,就算按壓回彈正常也該就醫。

觀察皮膚狀態也很重要。長期水腫會讓皮膚變薄發亮,甚至出現破皮。幫病人翻身時動作要輕柔,避免摩擦。可以在骨頭突出處墊軟枕,減少壓瘡風險。如果發現皮膚有異常顏色變化,像是發紫或蒼白,要特別注意可能是血液循環不良的徵兆。

臥床病人水腫

卧牀長輩腳腫怎麼辦?3個居家照護小妙招

家裡有長期臥床的長輩,最常遇到的就是腳部水腫的問題。腳腫不僅會讓長輩不舒服,嚴重時甚至會影響血液循環。今天就來分享幾個我們家照顧阿嬤時學到的實用方法,這些都是經過實際驗證有效的喔!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抬高雙腳!可以用枕頭或專用的腳墊,把長輩的腳抬高到比心臟高的位置,每天至少要做2-3次,每次15-20分鐘。我們家阿嬤最喜歡在看電視的時候把腳墊高,這樣既不會無聊又能改善水腫。記得要在膝蓋後面也墊個小毛巾,讓腿部完全放鬆才有效。

第二個方法是輕柔按摩,從腳趾往心臟方向慢慢按壓。我都是趁幫阿嬤擦乳液的時候順便按摩,用指腹輕輕推壓,特別要注意腳踝和腳背這些容易腫脹的地方。不過要特別小心,如果皮膚已經有傷口或是靜脈曲張很嚴重,就不要勉強按摩喔!

最後是簡單的腳部運動,就算臥床也能做。可以幫長輩做腳踝轉圈、腳趾抓握這些動作,每天做個5-10分鐘就很有幫助。我們家還會在床尾綁條毛巾,讓阿嬤自己用腳勾毛巾玩,不知不覺就運動到了。

照護方法 具體做法 注意事項
抬高雙腳 用枕頭墊高,高於心臟位置 膝蓋後方要墊毛巾支撐
輕柔按摩 從腳趾往心臟方向推壓 避開傷口和靜脈曲張處
腳部運動 腳踝轉圈、腳趾抓握 每天5-10分鐘即可

除了這些方法,平時也要注意長輩的飲食不要太鹹,水分攝取要適量。如果發現腳腫一直沒改善,或是伴隨其他症狀像呼吸困難、發燒,一定要趕快帶去看醫生。我們家剛開始照顧阿嬤時也很手忙腳亂,後來慢慢摸索出這些方法,現在阿嬤的腳腫情況改善很多,晚上也睡得比較好了。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