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好多朋友創業都在問「英文公司起名」要怎麼取比較好,畢竟這關係到品牌形象跟客戶的第一印象。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實用技巧,讓你的公司名字既好記又有國際感!
首先要注意的是,英文公司名稱最好簡潔有力,不要搞得太複雜。像那些國際大品牌Apple、Nike、Google都是簡單好記的單字。你可以從這幾個方向思考:
命名類型 | 舉例 | 適合產業 |
---|---|---|
創辦人名字 | Johnson & Sons | 家族企業 |
產品特性 | QuickFix | 維修服務 |
地理位置 | Pacific Trading | 貿易公司 |
抽象概念 | Zenith Solutions | 顧問公司 |
如果你開的是電器維修公司,可以參考這些命名方式:Spark Masters(火花大師)、Volt Pro(專業電壓)、Circuit Savers(電路救星)。這些名字都很有行業特色,客戶一看就知道你是做什麼的。
取英文名字時還要考慮發音問題。建議選用台灣人也能輕鬆唸出來的單字,比如用”Bright”代替”Illuminating”,用”Power”代替”Electrification”。這樣客戶打電話來預約時才不會唸得卡卡的。
另外要注意的是文化差異。有些單字在英文裡有特殊含義,比如”Panther”在國外可能讓人聯想到激進團體。取名前最好先查查字典,或是問問外國朋友的意見。
現在很多公司會把中英文名字結合,像是「閃電俠電工」配上”Flash Electric”。這種方式既能保留本土特色,又方便國際客戶記憶。你也可以試試看把公司理念轉化成英文縮寫,比如「優質電器服務」變成”QES (Quality Electrical Service)”。
創業家必看!英文公司命名5大實用技巧,這篇文章絕對能幫到你!開公司第一關就是要想個好名字,特別是國際化的時代,英文名字更是重要。但你知道嗎?取英文公司名其實有很多眉角要注意,不是隨便拼湊幾個單字就好。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實用技巧,讓你的公司名既好記又有專業感。
首先,名字要簡潔有力,最好在2-3個音節內搞定。太長的名字客人記不住,像是”Apple”、”Nike”這種簡短的就很成功。再來,記得檢查名字在國外有沒有奇怪的意思,之前有家公司取名叫”PeeCola”,在英文裡根本是「尿可樂」的意思,超尷尬的啦!建議可以用下面這個表格檢查常見的地雷字:
地雷字 | 可能聯想 | 建議替代 |
---|---|---|
Pee | 尿尿 | Peak |
Dick | 男性生殖器 | Dex |
Bitch | 罵人用語 | Beech |
第三個技巧是考慮網域名稱能不能用,現在.com的網域超難搶,建議先上網查查看你想的名字還有沒有剩。第四,名字最好能暗示你的產業屬性,像”Dropbox”一聽就知道跟檔案有關,”Zoom”讓人聯想到快速溝通。最後別忘了做商標檢索,免得跟別人撞名被告,這點很多創業家都會忽略。
取名字真的是一門學問,要考慮發音、記憶度、文化差異,還有法律問題。建議可以多找幾個朋友一起腦力激盪,有時候靈感就是在聊天中蹦出來的。記住,好的公司名就像好的第一印象,能讓客戶一眼就記住你!
最近走在台北街頭,發現越來越多新創公司的招牌都用英文命名,從AppWorks到Gogoro,甚至連巷口新開的咖啡廳都叫「Lazy Monday」。為什麼台灣新創都愛用英文取公司名?其實這背後有幾個蠻實際的考量,而且跟台灣的創業環境息息相關。
首先,英文名字給人一種國際化的感覺,這對想要拓展海外市場的新創來說特別重要。台灣市場小,很多團隊從成立第一天就瞄準全球市場,取個老外也念得出來的名字就變成基本配備。像大家熟悉的「Dcard」當初就是鎖定國際交友市場,雖然後來轉型,但這個名字確實幫他們在初期吸引不少關注。另外,英文名在註冊網域和社群帳號時也比較不容易撞名,畢竟好記的中文網址早就被搶光啦!
台灣新創英文名 | 行業別 | 命名考量 |
---|---|---|
Gogoro | 電動車 | 結合「go」和「goro」(日文「轉動」) |
Pinkoi | 設計電商 | 「pink」+「koi」(日文「戀愛」) |
91APP | 零售科技 | 數字+APP,強調行動化 |
不過取英文名也不是隨便亂取,很多團隊會把雙關或隱喻藏在裡面。像食物外送平台「foodpanda」,panda除了是熊貓,在東南亞也有「快速」的意思,這種命名法既能傳達品牌特色,又不會太直白。有些團隊則會混搭中英文,像是「KKday」就用「卡卡」(閩南語「剛剛好」)的諧音,這種玩法特別對年輕人的胃口。
其實觀察這些英文公司名會發現,它們通常比中文名更簡潔有力,唸起來也比較有記憶點。在講求快速傳播的網路時代,一個好唸好記的名字確實能幫品牌省下不少行銷成本。而且說實在的,有些科技或網路服務用中文命名反而會顯得拗口,像「Blockchain」直接翻譯成「區塊鏈」就少了點科技感,不如直接用英文來得俐落。
最近很多創業朋友都在問「英文公司名怎麼取?在地化命名秘訣公開」,其實取個好記又有國際感的英文公司名沒那麼難啦!關鍵是要把台灣味和國際化完美結合,讓老外看得懂、台灣人又有親切感。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實用技巧,幫你的公司取個響噹噹的英文名字。
首先要注意發音問題,台灣人常把”th”唸成”s”、分不清”v”和”w”,所以盡量避開這些字母組合。比如做茶飲的可以叫”Boba Day”而不是”Bubble Tea”,因為”Boba”這個詞已經被國際認可,發音又簡單。再來是文化差異,有些字在英文可能有奇怪聯想,像”Puma”在台灣很帥氣,但在南美原意是「山獅」,取名前一定要查清楚喔!
命名技巧 | 好例子 | 地雷例子 | 原因分析 |
---|---|---|---|
拼音轉換法 | Din Tai Fung | Ding Tai Feng | 保留原味但符合英文拼寫習慣 |
諧音雙關法 | Meet Fresh | 鮮芋仙 | 直接翻譯失去品牌特色 |
在地元素+國際詞 | Sun Moon Lake Tea | Taiwan Tea | 具體地名比泛稱更有記憶點 |
想要名字好記又有特色,可以試試「台語發音轉英文」這招超有用!像「艋舺」翻成”Monga”就超有fu,外國人唸起來也不拗口。另外推薦用「英文縮寫+台灣意象」的組合,比如”TPE”代表台北,加上行業關鍵字變成”TPE Brewing”,馬上就有專業感又帶在地特色。記得去商標局網站查查看名字有沒有被註冊過,免得白忙一場啊!
現在很多新創公司喜歡用「英文+中文註解」的方式,像是”KKday – 旅遊體驗平台”,這樣搜尋引擎比較容易找到,又能兼顧國際市場和本地客群。如果是做餐飲的,可以直接用主打商品當名字,像”Hot Star”就讓人馬上聯想到超大雞排,簡單粗暴但超級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