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出生的朋友們,現在都已經37歲啦!這個年紀的我們,剛好卡在數位原生與類比時代的交界,見證了從BB Call到智慧型手機的科技演變。小時候還得去網咖才能上網,現在卻連買菜都能用手機搞定,這種反差真的很有趣。
說到這個世代的生活習慣,特別是在社群媒體的使用上,我們算是比較特別的一群。不像年輕人一出生就有Instagram,我們是看著它從無到有,慢慢學會怎麼使用的。下面這個表格就整理出1988年出生的人常見的社群使用特點:
使用習慣 | 比例 | 備註 |
---|---|---|
每天查看IG | 68% | 但不太會發限動 |
偏好文字貼文 | 45% | 比起年輕人更愛寫長文 |
會用廣告帳號 | 32% | 多是中小企業主 |
遇過帳號問題 | 27% | 常忘記密碼或收不到驗證碼 |
記得剛開始用Instagram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怎麼上傳高畫質照片,常常把拍好的照片壓縮到糊掉。現在雖然知道技巧了,但反而懶得修圖,直接用手機隨手拍就上傳。這種轉變也蠻有意思的,從一開始很講究排版、濾鏡,到現在追求自然隨性。
這個年紀的人在使用社群媒體時,最常遇到的困擾大概就是帳號安全問題。畢竟我們那個年代網路詐騙還沒這麼猖獗,現在動不動就聽到朋友的IG被盜,還得研究怎麼找回帳號。有時候收到奇怪的私訊要求,還要上網查才知道原來是新的詐騙手法。
在職場上,1988年出生的人現在多半是中階主管,很多人會開設商業帳號來宣傳自己的事業。不過IG的演算法老是改來改去,一下子貼文觸及率掉很多,一下子又說帳號被限制,真的會讓人很頭痛。特別是當你認真經營卻發現效果不如預期時,那種挫折感特別強烈。
1988年出生的人現在幾歲?快速計算年齡方法
最近好多朋友在問「1988年出生的人現在幾歲?」其實計算年齡真的超簡單,只要用現在年份減掉出生年份就搞定啦!現在是2025年,所以1988年出生的朋友就是2025-1988=37歲。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還沒過生日的話要再減1歲喔~
這裡幫大家整理一個超實用的年齡對照表,一看就懂:
出生年份 | 2025年年齡(已過生日) | 2025年年齡(未過生日) |
---|---|---|
1988 | 37歲 | 36歲 |
1989 | 36歲 | 35歲 |
1990 | 35歲 | 34歲 |
其實台灣人算年齡還有一個小撇步,就是直接用民國年來算。1988年是民國77年,現在2025年是民國114年,所以114-77=37歲,這樣算也超快的!不過這個方法只適用於台灣地區的朋友啦~
有時候在填表格或辦文件的時候,會需要很精確地計算年齡。這時候就要把出生月日也考慮進去。比如說1988年7月15日出生的人,在2025年7月14日這天就還是36歲,要等到7月15日當天才正式滿37歲。這種算法雖然比較麻煩,但是最準確喔!
身邊很多1988年出生的朋友都說,明明感覺自己還是年輕人,怎麼突然就要奔四了啦!不過年齡真的只是數字,重要的是保持年輕的心態。現在醫療這麼發達,37歲看起來跟27歲也沒差多少,重點是要活得開心啊~
1988年出生屬什麼生肖?台灣生肖年份對照表
最近有朋友在問「1988年出生的人是屬什麼生肖啊?」這個問題其實蠻常見的,畢竟台灣人從小就習慣用生肖來記年齡。1988年出生的朋友是屬龍的喔!而且剛好是農曆的戊辰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金龍年」。台灣的生肖計算方式跟農曆年有關,不是單純看西元年份,所以有時候農曆新年還沒過的話,生肖就會跟前一年一樣。
說到生肖年份對照,這邊整理了一個簡單的表格給大家參考。特別要注意的是,生肖是跟著農曆年走的,所以如果出生在1、2月的人要特別留意當年的農曆新年是什麼時候,才不會搞錯自己的生肖。像1988年的農曆新年是在2月17日,所以2月16日前出生的人其實是屬兔的喔!
西元年份 | 農曆年份 | 生肖 | 特別注意 |
---|---|---|---|
1988年 | 戊辰年 | 龍 | 2/17後出生屬龍 |
1989年 | 己巳年 | 蛇 | 2/6後出生屬蛇 |
1990年 | 庚午年 | 馬 | 1/27後出生屬馬 |
1991年 | 辛未年 | 羊 | 2/15後出生屬羊 |
1992年 | 壬申年 | 猴 | 2/4後出生屬猴 |
其實台灣人很愛用生肖來聊天,像是「啊你是屬龍的喔,那今年虛歲幾歲?」這種對話在過年期間特別常聽到。生肖不只是記年齡用,很多長輩還會看生肖合不合來配對姻緣,或是選開工吉日什麼的。屬龍的人在台灣通常被認為是比較有領導特質的,不過這種說法就見仁見智啦!
如果想查更詳細的年份對照,可以參考農民曆或是廟裡的生肖對照表。現在很多網站也有提供查詢功能,只要輸入生日就能自動算出生肖,對年輕人來說方便多了。不過老一輩的台灣人還是習慣自己記,像是「民國77年次就是屬龍的」這種記法也很有趣。
1988年次現在工作發展如何?職場現況分析這個問題,對於現在37歲左右的台灣職場中生代來說特別有感。這群人在2025年正面臨著職場關鍵期,已經累積了10-15年工作經驗,卻也開始感受到世代交替的壓力。讓我們來看看這個世代的職場現況。
首先談薪資水平,1988年次目前大多處於中階主管或資深專業職位,薪資落在一個尷尬的區間。根據最新人力銀行數據,這個年齡層的薪資分佈如下:
職位層級 | 月薪範圍(新台幣) | 佔比 |
---|---|---|
基層員工 | 35,000-45,000 | 15% |
資深專員 | 45,000-60,000 | 40% |
初階主管 | 60,000-80,000 | 30% |
中高階主管 | 80,000-120,000 | 15% |
再來看產業分佈,1988年次最集中的產業前五名分別是科技製造業(25%)、金融服務業(18%)、傳統製造業(15%)、零售服務業(12%)和醫療保健業(10%)。這個世代剛好經歷台灣產業轉型的關鍵期,很多人從傳統產業轉戰科技業,或是從本土企業跳槽到外商公司,職涯路徑比前輩更多元。
轉職頻率也是這個世代的特徵。調查顯示1988年次平均換過3.2份工作,高於前一個世代的2.5份。這群人普遍在30歲前後經歷過一次重大職涯轉折,可能是轉行、創業或出國工作。現在到了37歲,又面臨是否要再轉型的抉擇,特別是AI浪潮來襲,許多傳統職位正在消失。
工作價值觀方面,這個世代特別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有將近六成的人拒絕加班文化。他們也是台灣職場中最早開始普遍要求彈性工作制的族群,遠距辦公接受度高達73%。不過同時也面臨家庭責任加重的情況,約四成的人表示育兒開銷影響了職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