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空氣品質時好時壞,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改善空氣品質的方法吧!其實從日常生活做起,我們每個人都能為環境盡一份心力。今天就來分享幾個超實用的小撇步,讓你在家也能輕鬆改善空氣品質。
首先從交通方式開始改變最有效!大家可能不知道,汽機車排放的廢氣佔了空氣污染很大一部分。建議可以多搭大眾運輸工具,或是跟同事朋友共乘。如果距離不遠的話,騎YouBike或走路不但環保還能運動,一舉兩得呢!我自己就養成習慣,週末去附近超市都改騎腳踏車,感覺空氣真的變清新了。
在家裡也有很多小細節可以注意,特別是廚房油煙問題。這邊整理幾個超好用的改善方法:
改善項目 | 具體做法 | 效果評估 |
---|---|---|
抽油煙機使用 | 炒菜前5分鐘開機,關火後再開5分鐘 | 減少80%油煙外洩 |
烹飪方式 | 多用水煮、清蒸代替油炸 | 油煙量減少60% |
空氣清淨機 | 放在客廳和臥室,定期更換濾網 | PM2.5降低50% |
再來就是綠化環境這個老生常談但超有效的方法。在陽台種幾盆虎尾蘭、黃金葛之類的植物,它們可是天然的空氣清淨機喔!我家的陽台現在擺了五盆不同種類的植物,每天澆水時都覺得心情特別好。社區如果有空地,也可以發起鄰居一起來種樹,我們社區去年就合種了十棵樹苗,現在走在路上都覺得空氣不一樣了。
最後要提醒大家定期檢查家中的空調設備,濾網如果太髒反而會讓室內空氣更糟。我現在每個月都會固定清潔一次,拆下來用清水沖洗真的很簡單。還有就是盡量避免在室內抽菸或燒香,這些都是讓PM2.5飆升的隱形殺手。記得有一次朋友來家裡聚會,有人在陽台抽菸,結果空氣品質偵測器馬上就亮紅燈,超可怕的!
最近台灣空氣品質時好時壞,大家應該都很有感吧?特別是夏天午後,有時候抬頭看天空都灰濛濛的。誰該為空氣污染負責?從你我做起改善空品這個問題其實很重要,因為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真的跟每個人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工廠排放或汽機車廢氣,但其實家戶日常行為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小覷。
說到空污來源,大家可能會很意外,原來我們生活中這麼多小事都會影響空氣品質。像是燒金紙、點蚊香這些傳統習俗,或是冬天很愛用的暖爐,排放的PM2.5其實很驚人。更別說老舊機車在路上跑,那個白煙真的是看了都覺得喉嚨癢。不過與其一直抱怨,不如來看看我們能怎麼做:
常見污染源 | 改善方法 | 效果 |
---|---|---|
汽機車排放 | 多搭大眾運輸、定期檢驗排氣 | 減少30%道路空污 |
露天焚燒 | 改用環保金爐或線上祭拜 | 降低PM2.5濃度 |
家中油煙 | 安裝排油煙機、少油炸 | 改善室內空氣品質 |
冷氣使用 | 定期清洗濾網、設定26度 | 節電又減碳 |
其實改善空品沒有想像中難,就從改變小習慣開始。像我自己現在出門買東西,距離不遠的話都會走路或騎YouBike,既環保又能運動。家裡煮飯也學會控制油溫,不會讓油鍋一直冒煙。這些改變剛開始可能有點不習慣,但久了就會發現,原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為空氣品質盡一份力。
最近很多縣市都在推廣電動車補助,換車的時候不妨考慮看看。雖然初期花費比較高,但長期算下來真的省很多,而且騎起來很安靜又沒臭味。像我鄰居阿伯換了電動機車後,現在都很得意地說他孫子終於願意給他載了,因為不會被排氣管燙到。這種小故事聽起來暖心,其實就是改善空品的實際案例啊!
什麼時候空氣最糟?避開這些時段出門更健康
最近台灣空氣品質時好時壞,大家出門前都會看一下AQI指數吧?不過你知道嗎,其實一天當中有些時段的空氣特別差,挑對時間出門真的差很多!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我的觀察,這些都是在地生活累積的小撇步,超級實用。
先講最雷的時段,就是早上7點到9點這段上班尖峰期。這時候車流量超大,汽機車廢氣整個噴好噴滿,加上夏天太陽出來後臭氧濃度會升高,對呼吸道超不友善。我發現很多長輩習慣這時候出門運動,真的母湯啊!另外下午4點到6點的下班時間也很可怕,尤其冬天更容易有霧霾卡在低空散不掉。
時段 | 空氣差的原因 | 建議 |
---|---|---|
7:00-9:00 | 汽機車廢氣+臭氧累積 | 改室內運動或延後出門 |
16:00-18:00 | 下班車潮+擴散條件差 | 戴口罩或避開大馬路 |
正午12:00-14:00 | 紫外線強+光化學反應 | 減少戶外長時間曝曬 |
天氣型態影響也很大,像現在七月這種無風的午後,整個空氣會變得超悶,污染物都卡住散不掉。我上週才在這種時候去河濱騎車,結果眼睛一直流淚超不舒服。還有大陸冷氣團來襲前的轉換期,境外污染物會跟著東北季風飄過來,這時候就算出太陽也別被騙了,空氣其實髒髒的。
住在都會區的朋友要特別注意,高樓大廈間的街道最容易累積廢氣,我發現同樣是下午三點,走在忠孝東路巷子裡跟在大安森林公園的空氣感差超多。建議可以下載環境部的「環境即時通」APP,它會推播空品警報,我現在要帶小孩出門前都會先瞄一眼。
最近台灣空氣品質越來越多人關心,特別是那個聽起來很專業的名詞「PM2.5」。什麼是PM2.5?認識隱形殺手對身體的危害真的很重要,因為這些看不見的小東西其實每天都在影響我們的健康。PM2.5指的是空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懸浮微粒,大概只有頭髮直徑的1/28那麼小,所以肉眼根本看不到,但它們就是這樣不知不覺進入我們的呼吸道。
這些超細懸浮微粒的來源可多了,像是汽機車排放的廢氣、工廠煙囪、建築工地揚塵,甚至我們在家煮飯的油煙都會產生。最可怕的是它們小到可以直接穿透肺泡進入血液循環,長期累積下來對身體的傷害比我們想像中嚴重很多。特別是家裡有小朋友或長輩的更要當心,因為他們的抵抗力比較弱,更容易受到影響。
先來看看PM2.5濃度對應的健康影響:
PM2.5濃度 (μg/m³) | 健康影響 |
---|---|
0-15 | 空氣品質良好,適合所有戶外活動 |
16-35 | 敏感族群可能出現輕微症狀 |
36-53 | 所有人開始有不適感,敏感族群症狀加劇 |
54-70 | 健康風險明顯增加,應減少戶外活動 |
71+ | 對所有人都有嚴重健康危害 |
平常要怎麼知道空氣品質好不好呢?很簡單,現在手機的天氣APP或是環保署的空氣品質監測網都能查到即時數據。如果看到指標變成橘色或紅色,就代表PM2.5濃度偏高,這時候最好減少外出,如果一定要出門的話,記得戴上醫療級以上的口罩。在家裡也可以考慮使用空氣清淨機,特別是住在馬路邊或工業區附近的朋友,這筆錢真的不能省。
說到防護,很多人都以為一般布口罩就夠了,其實完全擋不住PM2.5。要選擇有標示PM2.5防護效果的口罩,而且要注意密合度,戴上去後要確認沒有漏氣。另外,空氣差的時候盡量避免在戶外運動,因為運動時呼吸量變大,吸入的污染物也會更多。可以改在室內做做瑜伽或使用健身器材,等空氣變好再出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