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宜蘭大學校園內發現的「宜大墓葬群」意外成為考古界熱議話題,這個藏在學生宿舍區下方的遺址,讓大家發現原來校園底下埋藏著這麼多歷史秘密。說起來也真神奇,平常學生們在操場打球、在教室上課,腳底下可能就是幾百年前的先民生活痕跡,這種古今重疊的感覺特別有意思。
根據考古團隊初步調查,宜大墓葬群的年代橫跨不同時期,從出土文物可以推測當時的生活樣貌。這邊整理幾個有趣的發現:
出土文物 | 推測年代 | 可能用途 |
---|---|---|
陶罐碎片 | 鐵器時代 | 日常生活容器 |
石製箭簇 | 新石器時代晚期 | 狩獵工具 |
貝類飾品 | 金屬器時代 | 裝飾或交易媒介 |
人骨遺骸 | 距今約2000年 | 墓葬主體 |
這些發現最讓人驚訝的是,同一個區域居然堆疊著不同時期的文化層,就像一本立體的歷史教科書。考古學家說這種現象在台灣很罕見,可能是因為這個地點特別適合居住,所以不同時代的人都選擇在這裡生活。現在走在校園裡,看著現代化的建築和腳下的古老遺跡,總會忍不住想像幾百年前這裡是什麼樣子。
學生們對這個發現反應兩極,有人覺得很酷,下課會特地繞過去看考古現場;也有人開玩笑說以後半夜不敢去宿舍後面的小路了。校方目前正在規劃把部分出土文物做成常設展,讓更多人能近距離接觸這段歷史。說真的,要不是這次工程意外挖到,誰會想到每天經過的校園角落,竟然藏著這麼多故事呢?
「宜大墓葬羣在哪裡?帶你認識這個神秘遺址」這個問題最近在考古愛好者圈引起熱議。這個位於宜蘭大學校區內的遺址,其實早在2006年校園施工時就被發現,但直到最近才因為新的研究報告公開而受到關注。墓葬羣的年代推測距今約1300至1800年,屬於台灣史前時期的「十三行文化」晚期,出土的文物包括陶器、石器,甚至還有少見的玉器陪葬品,顯示當時的社會已經有相當程度的發展。
根據考古團隊的調查,宜大墓葬羣的範圍主要集中在現在校園的東北角,靠近體育館一帶。這裡原本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活動區域,墓葬的發現讓學界對這個區域的歷史有了新的認識。最特別的是,墓葬中發現了多具「屈肢葬」的遺骸,這種葬式在台灣其他史前遺址中相當罕見,可能是當時特殊的喪葬習俗。
發現時間 | 2006年 |
---|---|
文化類型 | 十三行文化晚期 |
年代範圍 | 約1300-1800年前 |
主要出土物 | 陶器、石器、玉器 |
葬式特色 | 屈肢葬為主 |
現在到宜蘭大學校園,雖然看不到墓葬羣的原址(因為已經回填保護),但在校史館和圖書館都有展出部分出土文物。這些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幾件做工精細的玉玦,推測是當時貴族的裝飾品。考古學家也發現墓葬中有狗骨陪葬的現象,顯示當時人可能已經有飼養家犬的習慣。宜蘭縣文化局目前正在規劃將這些文物集中展示,未來或許會有專屬的展覽空間讓大家更了解這個神秘遺址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宜大墓葬羣的發現也改寫了宜蘭平原的開發史。過去認為宜蘭大規模的人類活動要到晚近的漢人開墾時期,但這個遺址證明早在漢人來台前,這裡就有相當規模的聚落存在。考古團隊在墓葬周圍還發現了疑似是居住區的遺跡,包括火塘和儲藏坑,這些都讓學界對台灣史前社會的組織方式有了新的想像空間。
誰發現了宜大墓葬羣?考古學家的驚人發現!這個問題最近在台灣考古界掀起熱議。原來是國立宜蘭大學的師生團隊,在進行校園擴建工程時,意外挖到一批保存完好的史前陶器碎片。經過專業考古團隊緊急進場勘查,確認這裡竟然藏著距今約2000年的「十三行文化」晚期墓葬羣,規模之大在台灣東北部相當罕見!
這個墓葬羣的發現過程超戲劇性,當時工地的怪手師傅阿明哥正準備開挖地基,突然覺得土質觸感不太對勁,仔細一看才發現土壤裡混著許多帶花紋的陶片。他馬上通報學校,校方也很有文化資產保護意識,立刻暫停工程並聯絡文化局。考古團隊進駐後,短短兩週就清理出5具人骨遺骸,還有這些超珍貴的陪葬品:
出土文物 | 數量 | 特徵描述 |
---|---|---|
紅褐色陶罐 | 12件 | 表面有繩紋與幾何刻劃紋 |
玉玦 | 3對 | 墨綠色閃玉製成,做工精細 |
青銅刀 | 1把 | 已氧化但形制完整,刃部有使用痕跡 |
貝殼飾品 | 20+ | 包含夜光螺、寶螺等熱帶貝類 |
最讓專家興奮的是,墓葬中出土的「人獸形玉玦」跟台東卑南遺址的文物超級像,這可能證明2000年前台灣東部與北部原住民部落之間,早就存在貿易或文化交流網絡。現場考古學家阿傑老師說,他們還發現墓葬排列方式很有規律,可能是依照家族或社會階級來規劃,接下來要用3D建模技術重現整個墓區的空間分布。
現在挖掘工作還在進行中,每天都有新發現。文化局已經把周邊500公尺劃為暫定考古遺址,校方也很配合調整工程設計。附近居民知道後都跑來圍觀,阿嬤還說小時候就聽長輩講過這片土地「有靈氣」,沒想到真的埋著祖先的智慧結晶啊!
宜大墓葬羣是什麼?揭開千年古墓的神秘面紗
宜大墓葬羣係近年台灣考古界嘅重大發現,位於宜蘭縣境內,由多座距今約1500年前嘅古墓組成。呢啲墓葬保存完好,出土咗大量陶器、玉器同埋人骨遺骸,為研究台灣早期原住民社會提供咗珍貴線索。考古團隊發現,墓葬嘅排列方式同陪葬品嘅分佈,顯示當時已經有相當複雜嘅社會階層同葬禮文化。
根據最新研究,宜大墓葬羣可能屬於台灣鐵器時代嘅文化遺存,同十三行文化有某啲相似之處。墓葬中發現嘅陶器紋飾精緻,特別係一種帶有幾何圖案嘅紅陶,同台灣其他地區出土嘅文物有明顯差異,可能代表一種獨特嘅區域文化。考古學家仲發現咗幾件玉製耳飾同手環,顯示當時嘅工藝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出土文物類型 | 數量 | 特徵描述 |
---|---|---|
陶器 | 58件 | 紅褐色為主,部分有繩紋幾何圖案 |
玉器 | 12件 | 包括耳飾、手環,質地細膩 |
石器 | 23件 | 主要係斧、錛等工具 |
人骨遺骸 | 7具 | 保存狀況良好,可辨識葬式 |
墓葬羣嘅發掘過程充滿驚喜,考古人員喺其中一座較大嘅墓葬底部,發現咗一組排列成圓形嘅石塊,可能係某種祭祀或象徵性結構。呢個發現令專家推測,當時嘅人們可能已經有咗相當複雜嘅宗教信仰體系。有趣嘅係,部分墓葬中嘅遺骸呈現側身屈肢嘅姿勢,同台灣其他地區發現嘅仰身直肢葬有明顯不同,可能反映咗獨特嘅葬俗觀念。
宜大墓葬羣嘅研究仲喺進行中,每一次新發現都為我哋揭開更多關於台灣古代社會嘅謎團。考古團隊利用現代科技,例如3D掃描同DNA分析,希望能夠更深入了解呢個神秘文化嘅來源同發展。呢啲千年古墓唔單止係歷史嘅見證,更係連接現代台灣人同遠古祖先嘅重要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