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不順,整個人都提不起勁,連帶影響生活作息。明明每天準時打卡上班,卻總覺得事情做不完,主管交代的專案進度落後,同事間的溝通也出現問題。這種時候真的會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足,甚至開始翻找求職網站,想著要不要換個環境。但冷靜下來想想,或許只是需要調整工作方法跟心態。
我發現當工作卡關時,與其硬撐不如先停下來整理思緒。以下是我這週嘗試的幾個方法,分享給同樣遇到瓶頸的朋友:
方法 | 具體做法 | 實際效果 |
---|---|---|
任務拆解 | 把大專案切成小任務逐項完成 | 壓力減輕,進度變明確 |
時間區塊法 | 用番茄鐘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 | 專注力提升,不易分心 |
情緒筆記 | 下班前寫下當天工作遇到的困難 | 幫助釐清問題癥結點 |
昨天開會時又被客戶刁難,當下真的很想直接摔文件走人。但回家後重看情緒筆記才發現,其實對方只是對產品規格有疑問,並不是針對我個人。這種時候看部Julia Roberts的經典電影轉換心情也不錯,像是《新娘百分百》裡她飾演的明星角色,也會遇到工作低潮,但總能用幽默感化解危機。
辦公室裡的資深同事阿凱跟我說,他每年七八月都會特別煩躁,可能是天氣熱加上年中考核的壓力。他習慣隨身帶薄荷精油提神,中午休息時間絕對要離開座位散步10分鐘。這些小技巧聽起來簡單,但實際執行後確實能讓下午的工作效率好很多。現在我的抽屜裡也常備著喉糖和眼藥水,畢竟連續盯電腦七八個小時,身體真的會抗議。
上班族最近工作卡關?5個讓你重拾動力的方法
最近工作是不是覺得特別沒勁?每天打開電腦就開始發呆,明明事情一堆卻提不起勁處理?這種「卡關」的感覺我懂!今天就來分享幾個我自己試過超有用的方法,幫你找回工作節奏。
首先,調整工作環境真的很重要!試試把辦公桌整理一下,放個小盆栽或喜歡的擺飾。研究顯示整潔的環境能提升15%工作效率,而且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心情也會變好。我自己就在桌上放了療癒的多肉植物,每次抬頭看到它都覺得被充電了。
再來是番茄工作法,這個老方法真的不是蓋的。設定25分鐘專心工作,然後休息5分鐘。你會發現專注力明顯提升,而且知道有休息時間等著,工作起來也比較有動力。建議搭配這個表格來追蹤進度:
時間段 | 工作內容 | 完成度 |
---|---|---|
9:00-9:25 | 回覆客戶郵件 | ✔️✔️✔️ |
9:30-9:55 | 整理週報數據 | ✔️✔️ |
10:00-10:25 | 會議準備 | ✔️✔️✔️✔️ |
第三個方法是改變工作順序。與其硬啃最難的任務,不如先從簡單的開始。完成幾件小事後會累積成就感,這時候再來處理困難的工作,你會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有能力。我習慣每天早上先列出3件最容易完成的事,打勾的感覺超爽!
第四招是找人聊聊。有時候卡關是因為鑽牛角尖,找同事或朋友聊個10分鐘,很可能就會有新想法。我們辦公室最近流行「咖啡時間」,下午3點約幾個同事去買咖啡,邊走邊聊工作上的問題,常常走回辦公室時就有解決方案了。
最後是給自己小獎勵。設定一個小目標,完成後就犒賞自己。比如說準時下班就去吃最愛的餐廳,或是買那杯想喝很久的珍奶。有期待感的時候,工作效率真的會不一樣!
最近身邊好多朋友都在抱怨「為什麼最近工作特別不順?專家解析3大主因」,其實這跟整體環境變化有很大關係。台灣這幾年產業轉型快,加上國際局勢動盪,很多公司都在調整組織架構,員工難免會覺得適應不良。特別是科技業的朋友感受最深,前幾年還很吃香的技能,現在可能突然就不那麼重要了。
先來看看專家整理的三個主要困擾點:
主因 | 具體表現 | 影響程度 |
---|---|---|
產業變動快 | 公司頻繁改組、職務內容不斷調整 | ★★★★ |
技能過時 | 新技術崛起,舊有專業跟不上需求 | ★★★☆ |
身心失衡 | 長期加班導致專注力與創造力下降 | ★★★★ |
第一個問題是產業變動實在太快了。我認識在面板廠工作的學長就說,他們部門半年內重組三次,每次都要重新適應新主管的做事方式。這種情況下,光是搞懂誰負責什麼就要花很多時間,更別說要把事情做好了。而且很多公司為了節省成本,開始把不同部門的工作合併,一個人當兩個人用,壓力自然更大。
第二個技能過時的問題也很現實。像現在AI應用爆發,很多傳統的行政或分析工作都被自動化工具取代。我表姊在會計師事務所做了十年,最近被迫要學Python和數據分析,晚上還要上線上課程,整個人都快崩潰了。這不是個案,金融、製造業都在發生類似狀況,逼得大家不得不一直追著新技術跑。
最後是身心狀態的問題。長期處於高壓環境,很多人開始出現「職業倦怠」的症狀。早上起床想到要上班就頭痛,開會時無法集中精神,明明很累卻睡不著。這種情況下,工作效率當然會大打折扣。更麻煩的是,很多人因為怕被裁員,不敢請假休息,惡性循環下狀況只會越來越糟。
工作不順時該找誰聊聊?台灣職場前輩經驗談
最近工作卡關、心情悶到爆?別一個人硬撐啦!台灣職場打滾多年的前輩們都說,找人聊聊真的超重要。但問題來了——到底該找誰才不會越聊越慘?這邊整理幾個實用選擇,讓你避開地雷、找到真正能幫上忙的對象。
首先,公司裡的「職場導師」絕對是首選。很多台灣企業現在都有mentor制度,這些前輩通常很樂意分享經驗。不過要記得避開這幾種人:愛八卦的、跟你主管關係太好的、或是整天負能量爆棚的。找人的時候可以觀察對方平時的處事風格,最好是那種低調但做事很穩的資深同事。
適合對象 | 優點 | 注意事項 |
---|---|---|
職場導師 | 了解公司文化,能給具體建議 | 避開與主管關係太密切的人 |
同產業朋友 | 客觀角度,產業資訊新 | 避免直接競爭對手 |
家人 | 情感支持最安心 | 別讓家人過度擔心 |
如果是比較敏感的職場問題,找「同產業但不同公司」的朋友也很不錯。他們既懂你的工作性質,又能保持客觀。記得前陣子有工程師朋友跟我說,他被主管刁難到想離職,就是靠其他公司同行的分析,才發現原來是公司制度問題,不是自己能力差。這種外部觀點往往能打破盲點。
最後別忘了「非職場圈」的朋友或家人。雖然他們可能不懂你的工作細節,但正是這種抽離感反而能讓你放鬆。特別是那種認識很久、見過你各種低潮期的老朋友,光是聽你吐苦水不給建議,有時候就是最好的支持。不過要記得控制抱怨的頻率,畢竟誰都不想當別人的情緒垃圾桶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