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一個超實用的「水 數字」概念,原來我們每天用的自來水都有專屬編號耶!這些數字可不是隨便亂編的,它們代表著水質檢測的各種重要數據。像是台北市的自來水編號就會標示濁度、餘氯量這些關鍵指標,讓民眾喝水也能喝得很安心。
說到這裡,不得不分享一個小知識:你知道家裡水龍頭流出來的水其實經過多少道檢測嗎?根據自來水公司的資料,光是常見的檢測項目就有十幾種。這邊整理幾個最關鍵的數據給大家參考:
檢測項目 | 標準值 | 常見範圍 |
---|---|---|
濁度(NTU) | <2 | 0.1-1.5 |
餘氯(mg/L) | 0.2-1.0 | 0.3-0.7 |
pH值 | 6.0-8.5 | 7.0-7.8 |
總硬度(mg/L) | <300 | 50-150 |
前陣子朋友還跟我抱怨說家裡水喝起來有怪味,結果一查才發現是餘氯量偏高。這種時候就可以打去自來水公司報修,他們會派人來檢測,而且完全免費喔!記得要報上家裡的水號碼,就是水費單上那串數字,工作人員才能快速調出你家的水質紀錄。
其實現在很多縣市都有推出「水質地圖」APP,輸入你家地址就能看到即時的水質數據。像我住的新北市,APP裡還會顯示管線更新日期、水壓狀況這些資訊,超級方便的。有時候出門旅遊,我都會先查一下當地水質,特別是帶小孩的時候更要小心。畢竟每個地方的水源不同,數字表現也會有差異,像南部水質普遍硬度就比北部高一些。
說到旅遊,上次去花蓮玩的時候,民宿老闆特別強調他們用的是山泉水,還拿出檢測報告給我們看。那時候才注意到,原來山泉水跟自來水的檢測標準不太一樣,特別是微生物的項目要更嚴格。老闆說他們每個月都會送檢,報告就貼在廚房讓客人隨時查看,這種透明化的做法真的很加分。
台灣人最常在哪裡查水費帳單數字?這個問題其實蠻多人問的,畢竟每個月都要繳水費,知道怎麼查詢才不會手忙腳亂。現在查水費真的超方便,不用像以前還要特地跑一趟自來水公司,在家動動手指就能搞定。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台灣人最常用的查詢管道,讓大家繳費更輕鬆!
首先最多人用的就是各縣市自來水公司的官網,只要輸入水號就能查到最新帳單。像台北自來水事業處的網站就做得蠻清楚的,還有繳費紀錄可以查。另外現在很多銀行APP也都能查水費,像是台灣銀行、玉山銀行的網路銀行都有這個功能,順便還能直接線上繳費超方便。
查詢方式 | 適用對象 | 特色 |
---|---|---|
自來水公司官網 | 全台用戶 | 最官方、資料最齊全 |
銀行APP | 有該銀行帳戶者 | 查詢+繳費一次搞定 |
超商多媒體機 | 習慣去超商繳費的人 | 順便列印帳單 |
水費單QR Code | 有收到紙本帳單者 | 掃碼直接連結繳費頁面 |
說到超商查詢,現在全家、7-11的多媒體機也都能查水費了,尤其對不太會用網路的中老年人來說很方便。只要帶水號去操作,機器就會印出繳費單,直接櫃檯繳錢就好。另外最近很多縣市的水費單都有QR Code,用手機掃一下就能連到繳費頁面,連輸入水號都省了,科技真的讓生活變輕鬆很多。
還有一個小技巧要分享,就是可以設定水費自動扣款。像我自己就是用信用卡自動扣繳,完全不用擔心忘記繳費被罰滯納金。不過要記得定期檢查扣款紀錄,避免被多扣錢都不知道。現在很多縣市的自來水公司都有推廣電子帳單,綁定LINE通知也很方便,環保又不會漏接帳單。
最近很多台灣朋友都在問:「為什麼7月水費數字突然暴增?專家解析」這個問題。其實這不是錯覺,根據自來水公司統計,每年7月確實是用水量最高的月份之一。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背後的原因,還有一些你可能沒注意到的用水細節。
首先,天氣炎熱絕對是主因。7月正值台灣最熱的季節,光是沖澡次數增加、冷氣排水量變多,不知不覺就會多用很多水。而且很多人喜歡在陽台灑水降溫,或是讓小孩玩水消暑,這些都是隱形的水費殺手。
再來看看日常用水習慣的變化:
用水項目 | 平常月份 | 7月份 | 增加幅度 |
---|---|---|---|
洗澡次數 | 1天1次 | 1天2-3次 | 100-200% |
澆花頻率 | 2天1次 | 每天1-2次 | 300% |
冷氣運轉 | 8小時 | 16小時 | 排水量加倍 |
另外很多人沒注意到的是,管線問題在夏天特別容易發生。高溫會讓水管接頭膨脹,可能導致微小漏水。這些漏水點往往藏在牆壁或地板下,等收到帳單才發現為時已晚。建議大家可以檢查水表,在完全不用水的狀態下,指針如果還在轉動就可能有漏水。
最後要提醒的是,水費計算方式是累進制的。台灣水價分為四個級距,用量越大單價越高。平常用水量在第二級的家庭,到了7月很可能會跳到第三甚至第四級,這也是帳單金額暴增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看懂家裡水錶上的神秘數字?原來這些數字藏著這些秘密!
每次看到水錶上那一串數字在跳啊跳的,是不是覺得很困惑?其實水錶沒有想像中那麼難懂啦!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怎麼解讀這些數字背後的意義。首先要注意的是,台灣的水錶通常會有兩種顯示方式,一種是傳統的指針式,另一種是比較新的數字式,兩種的讀法不太一樣喔!
指針式水錶怎麼看?
傳統指針式水錶有4-6個小錶盤,每個錶盤的指針轉動方向都不一樣。記得要看清楚指針的位置,如果指針停在兩個數字之間,要取比較小的那個數字。比如說指針在3和4之間,就要記3。然後從左到右把每個錶盤的數字組合起來,就是你的用水量了。這邊幫大家整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
錶盤位置 | 代表單位 | 讀取技巧 |
---|---|---|
最左邊 | 千立方公尺 | 通常不太會動 |
第二個 | 百立方公尺 | 家用很少用到 |
第三個 | 十立方公尺 | 開始要注意 |
第四個 | 立方公尺 | 主要計費單位 |
第五個 | 0.1立方公尺 | 紅色指針 |
第六個 | 0.01立方公尺 | 最小單位 |
數字式水錶更簡單
現在新式的水錶大多是數字顯示的,直接顯示用了多少立方公尺的水,小數點後面的數字通常會用紅色標示。比如說顯示”0123.456″,就表示用了123立方公尺又456公升的水。這種水錶讀起來方便多了,但要注意的是有些水錶會循環顯示總用水量和當月用水量,要稍微等一下才能看到完整的數字。
平常可以養成每個月固定記錄水錶數字的習慣,這樣不僅可以掌握家裡的用水狀況,萬一發現數字突然暴增,可能就是哪裡在漏水,要趕快檢查。特別是馬桶漏水常常是隱形殺手,一天可能就漏掉好幾噸水呢!記得水錶通常在廚房或陽台,有些大樓的則是在公共區域的水錶間,找找看就會發現它的蹤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