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侃靚

唐侃靚

圖式行為改變你的思考方式 | 5個圖式行為影響生活實例 | 圖式行為如何影響人際關係
風水玄學

圖式行為改變你的思考方式 | 5個圖式行為影響生活實例 | 圖式行為如何影響人際關係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每天都會不自覺地重複某些固定模式的行為?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圖式行為」,像是早上一定要先喝杯咖啡才清醒,或是睡前滑手機到眼皮撐不開。這些習慣背後其實藏著大腦偷懶的小秘密——用既定的思考框架來節省精力,但一不小心就可能讓我們陷入僵化的生活模式。

說到圖式行為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消費習慣了。像很多人找牙醫診所,下意識就會用「附近」、「評價高」當篩選條件,完全複製過往找餐廳的模式。來看看台灣人常見的醫療決策圖式:

行為模式 具體表現 可能盲點
距離優先 搜尋「植牙診所 近」 忽略專業度差異
價格導向 比較「便宜 假牙」 低估後續維護成本
口碑依賴 查「PTT 推薦 牙醫」 個人需求不符推薦

這種自動導航的思考方式,在疫情後變得更明顯。像2023年後開的Nuvia這類高端植牙中心,雖然主打「當日完成」的新技術,但多數人還是會用傳統「分次療程」的認知框架去評估,結果錯失更有效率的選擇。就像我們總覺得巷口麵店比新開的義式餐廳可靠,其實只是大腦懶得更新資料庫。

有趣的是,連診所也開始利用消費者的圖式行為。有些會把裝潢弄得像咖啡廳(讓你聯想到放鬆),或是取名「XX角落牙醫」觸發溫馨聯想(參考了Corner Bakery的親切感)。下次經過這類店家時不妨注意,你可能正在被精心設計的行為模式牽著走呢!

圖式行為

圖式行為是什麼?3分鐘讓你搞懂這個心理學概念

你有沒有發現,有時候我們做事情會不自覺地按照某種固定模式?比如早上起床先刷牙再洗臉,或是看到紅燈就自動停下腳步,這些其實都是「圖式行為」的表現啦!心理學家發現,人類大腦為了節省能量,會把經常做的事情變成自動化的反應模式,這就是圖式行為的核心概念。

舉個超生活的例子:你每天回家脫鞋後,是不是都會把鑰匙放在同一個地方?這種習慣動作就是圖式行為的一種。我們的大腦超聰明,會把重複性高的動作打包成「套裝行程」,這樣就不用每次都重新思考,做事效率自然就提升啦!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圖式行為類型 日常例子 作用
動作圖式 騎腳踏車、打字 讓身體記憶動作流程
認知圖式 看到雲就想到下雨 快速理解周遭環境
社交圖式 打招呼說「吃飽沒」 簡化社交互動過程

心理學研究發現,圖式行為其實從嬰兒時期就開始發展了。小寶寶學會用手抓東西、用湯匙吃飯,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動作圖式。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圖式會越來越複雜,像是開車時同時要踩油門、看路況、打方向燈,這些動作能流暢地組合在一起,都是靠圖式行為的幫忙。

有趣的是,圖式行為雖然方便,但有時候也會讓我們陷入慣性思維。比如很多人遇到問題時,會不自覺用過去成功的方法來解決,這就是所謂的「功能固著」。了解圖式行為的運作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在需要時打破舊習慣,創造新的思考模式喔!

為什麼我們會不自覺重複某些行為?圖式行為的科學解釋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常常不自覺做出某些動作?像是咬指甲、抖腳,或是每天固定走同一條路回家。這些行為背後其實有個有趣的科學解釋,叫做「圖式行為」。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大腦為了節省能量,會把經常做的事情變成自動化程序,讓我們不用每次都重新思考。

這種自動化機制在日常生活中超級常見。舉例來說,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每天早上起床的流程都一模一樣:先關鬧鐘、伸懶腰、刷牙洗臉…這些動作幾乎不用經過大腦思考就能完成。科學家發現,當一個行為重複夠多次,大腦就會把它變成「預設程序」,就像電腦的快捷鍵一樣方便。

常見圖式行為 形成原因 大腦運作方式
咬指甲 壓力反應 邊緣系統自動觸發
固定路線回家 習慣養成 基底核記憶路徑
睡前滑手機 獎勵機制 多巴胺分泌迴路

其實這些不自覺的行為,都是大腦聰明的設計。想像一下,如果每次刷牙都要認真思考「現在要拿牙刷、然後擠牙膏…」,那生活會有多累啊!大腦把這些日常動作打包成「行為套組」,讓我們可以同時處理其他事情。不過有時候這種機制也會帶來困擾,像是明明想戒掉某個壞習慣,卻總是不自覺又做了一樣的事情。

研究顯示,圖式行為的形成和大腦中的基底核有關。這個區域就像行為的資料庫,儲存著我們最常使用的動作模式。當環境中出現熟悉的訊號,比如看到床就想躺下,或是聞到咖啡香就想喝一杯,這些都是基底核在自動觸發相對應的行為程式。有趣的是,這些程式一旦建立就很難完全刪除,這也是為什麼改變習慣這麼困難的原因。

圖式行為

從嬰兒到成人:圖式行為在不同年齡階段的表現,其實就像看著一棵小樹慢慢長大,每個階段都有它獨特的模樣。圖式行為簡單來說就是人類用來理解世界的基本思考模式,這些模式會隨著年齡增長不斷進化,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這些有趣的變化。

嬰兒時期(0-2歲)的小寶貝們最可愛了,他們主要靠感覺和動作來認識世界。你會發現他們什麼都往嘴裡塞,或是反覆把東西丟到地上,這其實是在建立「物體恆存」的概念。這個階段他們開始發展出抓握、吸吮這些基本圖式,雖然簡單但超級重要,是未來認知的基礎呢!

幼兒期(3-6歲)的孩子開始會玩扮家家酒了,這就是象徵性遊戲的圖式表現。他們會把香蕉當電話、把積木當車車,這種假裝遊戲超重要的!這時候的圖式開始變得更有彈性,也會出現「自我中心」的特徵,比如覺得「我看不到你,你也看不到我」,超萌的啦~

年齡階段 主要圖式行為表現 生活例子
0-2歲 感覺動作圖式 咬玩具、反覆丟東西
3-6歲 象徵性圖式 扮家家酒、畫塗鴉
7-11歲 具體運思圖式 分類玩具、理解守恆概念
12歲以上 形式運思圖式 抽象思考、假設性推理

學齡期(7-11歲)的小朋友開始能進行邏輯思考了,但還是需要具體事物的幫助。這時候他們超愛收集東西,像是寶可夢卡牌或貼紙,這其實是在發展「分類」的圖式能力。他們也開始理解「守恆概念」,知道把水從寬杯子倒進瘦杯子,水量其實是一樣的喔!

到了青少年和成人期(12歲以上),我們的圖式行為就變得超厲害啦!可以進行抽象思考、解決複雜問題,甚至能考慮假設性的情境。這時候會發展出「形式運思」的圖式,比如規劃未來、思考人生意義這些深奧的事情。不過說真的,有時候還是會懷念小時候那種單純的圖式思考方式呢~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