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真的覺得工作很難找,身邊好多朋友都在抱怨投了上百封履歷卻石沉大海。特別是剛畢業的年輕人,就算有學歷也常常卡在「需要工作經驗」這個死循環裡。我表弟上個月面試了8家公司,最後只拿到1個22K的offer,還要每天加班到晚上9點,真的讓人很無奈。
現在台灣的就業市場真的很競爭,特別是這幾年的疫情影響,很多公司都在縮編。我整理了一些數據,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職缺類型 | 平均薪資範圍 | 競爭比例 |
---|---|---|
行政助理 | 25K-30K | 1:50 |
行銷專員 | 28K-35K | 1:80 |
工程師(初階) | 35K-42K | 1:30 |
服務業(餐飲) | 26K-28K | 1:20 |
找工作空窗期的時候,與其整天焦慮地刷新求職網站,不如好好利用時間提升自己。我發現很多成功轉職的朋友都是在這段時間學新技能,像是線上課程學程式設計、考取專業證照,或是經營個人品牌。有個朋友就是靠自學UI設計,三個月後成功轉行拿到45K的offer。
最近也看到很多人開始嘗試自由接案,雖然收入不穩定,但至少能累積作品集。像是寫文案、做平面設計、影片剪輯這些,都是可以邊找正職邊做的兼職。我認識一個女生就是在接案平台做翻譯,後來被客戶直接挖角去當正職。
說真的,與其盲目投履歷,不如先靜下來想想自己的優勢在哪。現在很多公司看重的不是學歷,而是實際能力。我表妹就是靠自學SEO和GA分析,雖然只有大學畢業,但最後拿到比碩士生還高的起薪。重點是要讓雇主看到你的價值,而不是只是符合最低門檻而已。
最近身邊好多朋友都在問:「為什麼現在工作這麼難找?5個你必須知道的現實原因」。其實不只是新鮮人覺得求職困難,連有工作經驗的轉職者也常常碰壁。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背後的幾個關鍵因素,這些都是我們在找工作時必須面對的現實狀況。
首先,科技進步改變了就業市場結構。很多傳統職位被自動化取代,像是銀行櫃員、工廠作業員等。企業為了節省成本,更傾向用AI或機器人來完成重複性工作。這讓某些領域的工作機會直接消失,求職者不得不轉向其他產業發展。
其次,疫情後的遠距工作模式讓競爭更加全球化。現在很多公司開放遠端職缺,你不再只是跟台灣本地人競爭,可能要跟整個亞洲甚至歐美的人才搶同一個職位。這讓雇主有更多選擇,自然提高了錄取門檻。
再來看看這張表格,整理了幾種常見職缺的變化情況:
職缺類型 | 2020年需求 | 2025年現況 | 變化趨勢 |
---|---|---|---|
行政助理 | 高 | 低 | ↓↓↓ |
軟體工程師 | 中 | 高 | ↑↑↑ |
行銷專員 | 高 | 中 | ↓ |
數據分析師 | 低 | 高 | ↑↑↑ |
客服人員 | 高 | 中 | ↓↓ |
另外,企業用人標準也越來越高。現在很多entry-level的職缺都要求要有相關經驗,形成「沒經驗找不到工作,沒工作累積不了經驗」的惡性循環。有些公司甚至會要求新鮮人具備多種技能,像是同時會寫程式又懂行銷的複合型人才。
最後不能不提的是經濟環境的影響。這幾年全球景氣波動大,很多公司採取保守策略,遇缺不補或是縮減人力編制。特別是傳統產業受到很大衝擊,釋出的職缺數量明顯減少。即使有開缺,往往一個職位就有上百人投遞履歷,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新鮮人求職攻略:如何在畢業季找到第一份工作
又到了畢業季,各位社會新鮮人是不是正在為找工作煩惱呢?別擔心,這篇就來分享幾個實用技巧,讓你順利找到人生第一份工作!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準備一份吸睛的履歷,很多新鮮人會犯的錯誤就是把所有經歷都塞進去,其實HR平均只看6秒,建議用「精簡有力」的方式呈現,重點放相關實習經驗、社團幹部經歷或專業證照,記得加上具體數據更有說服力喔!
面試前的準備工作也很關鍵,建議可以這樣規劃:
準備事項 | 具體做法 |
---|---|
公司研究 | 官網、新聞報導全看過,至少記住3個公司近期動態 |
常見問題練習 | 自我介紹、離職原因、未來規劃都要先寫好稿子 |
服裝儀容 | 提前試穿面試服裝,科技業可商務便裝,金融業建議正式套裝 |
交通路線 | 提前查好路線,預留30分鐘緩衝時間 |
現在很多企業都用線上投遞系統,千萬別只投一兩間就等消息!建議每天固定花2小時主動投遞,可以設定這樣的進度:早上更新求職平台資料,下午針對職缺修改履歷,晚上追蹤投遞進度。記得要建立求職追蹤表,記錄每間公司的投遞日期、職缺名稱和後續進展,才不會搞混喔!
面試當天除了準備好回答問題,也要把握提問機會展現積極度。可以問「這個職位的日常工作是怎樣的?」、「團隊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這類問題,既能了解實際工作內容,又能讓面試官感受到你的認真態度。最後提醒新鮮人,求職過程難免會遇到挫折,保持正向心態很重要,每次面試都是寶貴經驗,慢慢調整就會越來越上手!
中年轉職好困難?過來人分享3個成功秘訣
最近在Dcard跟PTT上看到好多人在問「中年轉職是不是超難?」其實我身邊就有好幾個朋友成功轉型,從科技業跳到餐飲、從金融轉做自由接案,他們都說關鍵是要掌握幾個重點。今天就來分享這些過來人的真實經驗,給正在猶豫的你一些參考方向。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心態調整。很多人在原領域待久了會害怕改變,但其實中年轉職最大的優勢就是經驗值。我朋友阿凱從工程師轉做咖啡廳老闆,他說:「以前debug的耐心現在拿來研究咖啡豆剛剛好!」與其糾結年齡,不如把過去累積的軟實力當作轉職籌碼。
轉職前職業 | 轉職後領域 | 運用到的舊技能 |
---|---|---|
電子業PM | 手作教室 | 專案管理能力 |
銀行櫃員 | 保險業務 | 客戶溝通技巧 |
建築師 | 室內設計 | 空間規劃專業 |
再來是技能盤點與補強。現在線上課程這麼方便,轉行前可以先花3-6個月進修。像是我表姊從會計轉行UI設計,就是先上完UX相關課程才敢投履歷。她說面試時直接把學習過程做成作品集,反而讓主管覺得她很有決心。台灣很多產業其實缺工嚴重,只要有基礎能力加上肯學的態度,機會比想像中多。
最後是人脈經營。中年轉職最怕從零開始,這時候就要善用LinkedIn或以前的同事圈。我認識一位媽媽原本在傳產做行政,後來靠前同事介紹進入科技公司當HR,她笑說:「以前幫大家辦員工旅遊的經驗,現在變成招募時的談資」。台灣職場很吃關係,有時候一頓飯的時間就能發現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