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有冇聽過「眃」呢個字呢?其實「眃 意思」係指目光閃爍、眼神游移嘅狀態,呢個字喺日常生活中真係好少見,連教育部嘅《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都冇收錄。不過佢同「昀」、「云」呢啲同音字一樣,都屬於漢字中嘅冷門字,值得我哋嚟深入了解下。
講到「眃」嘅用法,其實同眼神相關嘅字真係好多,我整理咗一個簡單對照表:
漢字 | 讀音 | 主要意思 | 使用頻率 |
---|---|---|---|
眃 | ㄩㄣˊ | 目光閃爍 | 極罕見 |
睇 | ㄊㄧˋ | 看、注視 | 常用 |
瞟 | ㄆㄧㄠˇ | 斜眼看 | 次常用 |
瞪 | ㄉㄥˋ | 怒目而視 | 常用 |
睇完個表就知道,「眃」同其他眼目相關嘅字比真係好冷門。不過有趣嘅係,佢同「云」字有啲微妙嘅關聯性。古時候「云」除咗指說話,仲有「眾多」、「流動」嘅意思,而「眃」嘅眼神游移狀態,其實都暗含咗某種流動性。呢種字義上嘅連結,正正體現咗漢字系統嘅精妙之處。
喺古籍《論語》入面,雖然冇直接用到「眃」字,但係有提到「視思明」嘅概念,強調眼神要端正。反觀「眃」所描述嘅眼神游移狀態,可能就係古人認為唔夠莊重嘅表現。呢種細微嘅差別,反映咗傳統文化對儀態嘅重視。而家我哋寫公文或者正式文書時,用字都要格外謹慎,就好似古人注重眼神一樣,每個細節都要恰到好處。
1. 眃這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台灣人常用嗎?最近有網友在PTT上問到這個罕見字,其實這個字在台灣日常生活中幾乎不會用到,但它的讀音和意思都蠻有趣的,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冷知識。
「眃」這個字讀作「ㄩㄣˊ」(同「雲」的發音),在《說文解字》裡解釋為「目搖也」,也就是眼睛轉動的樣子。不過現代人更常看到的是它在古籍中作為「眩」的異體字使用,表示頭暈目眩的意思。雖然現在我們都用「暈」或「眩」來表達類似概念,但在一些古老的醫書或文學作品裡還是可能遇到這個字。
項目 | 說明 |
---|---|
讀音 | ㄩㄣˊ(同「雲」) |
部首 | 目部 |
筆畫 | 10畫 |
常見用法 | 古文中表示眼睛轉動或頭暈 |
說到實際使用情況,現在台灣人基本上不會用這個字啦!就連注音輸入法要打出來都很困難,得特別去查unicode編號才行。我問過身邊幾個中文系的朋友,他們說除非是研究古文字學的學者,不然一般人一輩子可能都用不到這個字。不過知道這種冷門字也是蠻好玩的,下次朋友聚會時可以拿出來炫一下知識,保證大家都會覺得你很厲害。
有趣的是,雖然「眃」字本身不常用,但它的部首「目」在台灣日常用語中倒是很常見。像是「目睭」(眼睛)、「目屎」(眼淚)這些台語詞彙都跟眼睛有關。所以學這個字的時候,可以順便聯想一下其他跟「目」部相關的字詞,這樣記起來會更有系統性喔!
2. 為什麼現在很少看到有人用眃這個字?其實這個問題蠻有趣的,因為「眃」這個字在現代生活中真的幾乎消失不見了。先來看看這個字的意思,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眃」讀作「ㄩㄣˊ」,意思是「目光閃爍」或「眼神游移」,算是個相當文雅的用字。不過現在大家更習慣用「眼神飄忽」、「目光游移」這種白話說法,自然就很少看到這個字出現啦!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現代人用字的習慣改變。以前寫文章講究用字精煉,一個字能表達的意思就不會用兩個字,但現在大家更傾向用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就像我們不會說「眃視」,而是會說「眼神飄來飄去」這樣生活化的說法。這種語言演變其實蠻自然的,畢竟語言本來就是會隨著時代改變的嘛~
讓我們用表格來看看「眃」和其他類似詞語的使用頻率對比:
詞語 | 使用頻率 | 常見場合 |
---|---|---|
眃 | 極少見 | 古籍、文言文 |
眼神飄忽 | 常見 | 日常對話、現代文學 |
目光游移 | 較常見 | 正式寫作、報導文學 |
東張西望 | 非常常見 | 口語、通俗文學 |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教育體系的改變。現在國語文教學比較少強調這種生僻字,學生自然就不太會學到。像我問過身邊幾個朋友,十個有九個根本不知道「眃」怎麼念、什麼意思。這種情況下,要大家主動使用這個字當然就更難了。再加上電腦輸入法通常也不會把這個字放在常用字選單裡,要找半天才能打出來,誰還有那個耐心啊!
科技發展也影響了我們用字的習慣。現在大家都用手機打字,輸入法會優先顯示常用字,像「眃」這種冷門字往往要翻好幾頁才找得到。久而久之,連知道這個字的人也會因為麻煩而改用其他說法。這讓我想起以前寫作文時還會刻意用些特別的字來展現語文能力,現在反而更重視讓讀者容易理解,用字習慣真的差很多呢!
3. 眃的正確發音怎麼念?教育部辭典怎麼説?這個問題其實困擾不少人,畢竟這個字在日常生活中真的很少見。先說結論,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眃」的讀音是「ㄩㄣˊ」(yún),意思是「目光閃爍的樣子」。不過這個字實在太冷門了,連很多中文系畢業的朋友都可能第一次看到。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好奇這個字到底怎麼用。其實在古代文獻中偶爾會出現,像是形容眼神飄忽不定的狀態。現代人比較熟悉的可能是「目光如炬」這種成語,但「眃」就是完全相反的意思啦!下面幫大家整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
項目 | 內容說明 |
---|---|
讀音 | ㄩㄣˊ(yún) |
部首 | 目部 |
總筆畫 | 10畫 |
釋義 | 目光閃爍不定的樣子 |
常見詞語 | 幾乎無現代常用詞語 |
講到發音,台灣人最常搞混的就是「眃」和「昀」這兩個字。「昀」讀作「ㄩㄣˊ」沒錯,但意思是日光,跟眼神完全沒關係喔!這種形近字在中文裡真的很多,有時候連老師都會不小心念錯。建議大家查字典的時候,可以順便看看部首和解釋,這樣比較不容易記錯。
如果你對這個字有興趣,可以去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網站查查看。裡面收錄了更詳細的資料,包括這個字的演變過程和不同時期的寫法。雖然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機會不多,但知道這些冷知識,有時候在朋友間聊天反而會成為有趣的話題呢!